汗漬牢度和氯漂牢度按五級九檔制評級。評定染料的染色牢度,應將紡織物染成規定色澤濃度才能進行比較,這是由于染色濃度不同,會使測得的牢度亦不同之故。有關染后織物的各項染色牢度的試驗方法,應根據國家規定的方法進行,各項牢度的標準也應以國家標準為準。染料應用:根據被染物用途選擇染料 由于被染物用途不同,故對染色成品的牢度要求也不同。例如用作窗簾的布是不常洗的,但要經常受日光照射,因此染色時,應選擇耐曬牢度較高的染料。作為內衣和夏天穿的淺色織物染色,由于要經常水洗、日曬,所以應選擇耐洗、耐曬、耐汗牢度較高的染料。靛藍扎染的冰裂紋效果源于氧化還原梯度,高錳酸鉀脫色可制造局部漂白藝術效果。江蘇耐光性能染料公司
溶劑染料的應用領域:1、印刷油墨:溶劑染料可以在各種基材上提供持久鮮艷的色彩,為印刷油墨行業提供豐富的顏色選擇。應用于紙張、塑料、金屬等的標志和標簽印刷、包裝印刷和廣告印刷等行業。可普遍用于噴墨印刷、絲網印刷、柔性版凹版和凸版印刷等各種印刷油墨和文具筆墨,特別是在高速印刷中,其顏色鮮艷且性能穩定。2、纖維染色:在紡織工業中,溶劑染料也被用于纖維的染色,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纖維或復合纖維的染色。如氨綸、芳綸、腈綸和聚酰胺纖維等。另外溶劑染料還常用于纖維的涂層和印刷過程,例如在制造戶外廣告牌、橫幅、帆布等產品時。安徽耐水煮染料廠家精選合成靛藍1897年由巴斯夫公司量產,終結天然靛藍壟斷。
有機染料的發展史:1856年年只18歲的英國化學家Perkin發現頭一種合成染料--苯胺紫,使有機化學分出了一門新學科----染料化學。由于紡織工業的發展,天然染料在數量上、質量上遠不能滿足需要,加上煤焦油中發現了有機芳香族化合物,提供了合成染料所需的各種原料,同時四價碳(1858)和苯結構(1856)的理論模型的確立,使人們能夠有計劃地進行有機合成,上述幾個契機促成了現代染料工業的產生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Pattee和Stephen發現含二氯均三嗪基團的染料在堿性條件下與纖維上的羥基發生鍵合,標志著染料使纖維著色從物理過程發展到化學過程,開創了活性染料的合成應用時期。
黃檗,又稱黃柏或檗木,屬于蕓香科,是一種落葉喬木。其樹干和樹皮中富含的小柏堿呈現黃色,這一特性使得黃檗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染料來源。早在東漢時期的《周易參同契》中,就有關于黃檗染色的記載,其中提到:“若檗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這意味著,通過黃檗的染色,可以得到類似藍色的綠色組合。黃檗經過煎煮后,不僅可以用來染絲帛和紙,還能起到防蛀的作用。由于古人對黃色的崇尚,黃紙因此備受喜愛。在《天工開物·彰施》中進一步指出,鵝黃色的染色效果可以通過黃檗煎水染成,再覆蓋上靛水來增強。經常使用合成染料的行業面臨環保壓力,需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活性染料:活性染料,又稱反應性染料,其分子結構中含有能與纖維分子發生共價結合的活性基團。這類染料在染色時通過自身親和力上染纖維,并在堿劑作用下與纖維形成共價鍵,從而實現牢固染色。它們主要用于纖維素纖維紡織物的染色和印花,也能用于羊毛和錦綸纖維的染色。不溶性偶氮染料(此部分未給出具體內容,可根據需要描述或略去):這類染料在染色過程中,通過重氮組分(色基)與偶合組分(色酚)在纖維上的直接反應,生成不溶性色淀,從而實現染色。它們主要用于纖維素纖維的染色和印花,且染色效果牢固。染料的耐久性和牢度是評價其質量的重要標準。北京有機染料廠家直銷
生物基分散染料采用植物甾醇合成,生物降解度達90%,COD排放減少60%。江蘇耐光性能染料公司
直接染料品種有以下幾種:日本化藥公司開發和篩選的Kayaeelon C型染料:有C.I.直接黃161(Yellow C一3RL)、C.I.直接紅83(Rubine C一BL)、C.I.直接藍288(Blue C一BK)、C.I.直接綠59(Caeen C一CK)、C.I.直接黑117(Crey C一RL)等。酸性染料:紅、橙、黃色酸性染料 在已開發的酸性環保染料中紅色酸性染料有:C.I.酸性紅37、C.I.酸性紅89(弱酸性紅3B、2BS)、C.I.酸性紅145(弱酸性大紅GL)等。而C.I.酸性紅336和C.I.酸性紅361皆為紅色譜的重要品種。橙色酸性染料有:C.I.酸性橙67(弱酸性黃RXL)、C.I.酸性橙116(酸性橙AGT)、C.I.酸性橙156(弱酸性橙3G)。黃色酸性染料主要有:C.I.酸性黃42(弱酸性黃Rs、酸性黃R)和C.I.酸性黃49(酸性黃GR200)。江蘇耐光性能染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