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蒸汽滅菌生物指示劑芽孢計數之熱激活處理、梯度稀釋(106濃度)和培養計數 將上述10-1試管放置于95℃~100℃恒溫水浴鍋中熱激活15min,熱激活結束后立即放入 0℃~4℃冰水混合浴中迅速冷卻至室溫。 注:根據生物指示劑總芽孢數適當調整稀釋級,建議最終稀釋芽孢數在30~300cfu/mL。 取最終稀釋的試管,用移液槍吸取1mL菌懸液加入90mm的一次性無菌平皿中,注入15mL ~20mL溫度不超過45 ℃融化的胰酪大豆胨瓊脂培養基(TSA),混勻,每稀釋級至少制備2個平板。等待平板凝固后,倒置于恒溫培養箱中55℃~60℃培養24h~48h,記錄各平板的菌落數,并計算每片(支)生物指示劑的總芽孢數。實驗室液體滅菌監控:安瓿管式設計防破損,2-8℃冷鏈保存穩定。重慶生物指示劑滅菌挑戰
生物指示劑D值測定 D值是滅菌驗證的基石,需通過標準方法(存活曲線法)精確測定。 實際應用中需結合Z值、F值等參數,優化滅菌工藝。 質量控制包括菌種標準化、設備校準和數據追溯,確保結果可靠性。 通過科學測定D值,可確保生物指示劑真實反映滅菌效力,為醫療、制藥等行業提供無菌保障。 D值測定方法 1. 存活曲線法(Fractional Negative Method) 適用場景:實驗室標準測定(如ISO 11138、USP要求)。 步驟: 制備生物指示劑: 使用標準菌株(如嗜熱脂肪地芽孢桿菌ATCC 7953),確保初始芽孢量已知(如1×10? CFU/載體)。 設定滅菌條件: 固定溫度/壓力(如121℃蒸汽滅菌),分多組不同時間處理(如2、4、6、8分鐘)。 回收與培養: 滅菌后立即用中和劑(如硫代硫酸鈉)終止反應,洗脫芽孢并接種培養。 計數存活菌落: 統計每組存活菌落數(CFU),繪制存活曲線(對數存活量 vs 時間)。國產生物指示劑性能泰林生物指示劑的抗干擾能力強,適用于復雜的滅菌環境。
生物指示劑芽孢計數方法 2020版《中國藥典》指出,生物指示劑的被殺滅程度,是評價一個滅菌程序有效性最直觀的指標。 《藥品GMP指南》生物指示劑的應用中指出,實驗室在接受商品化生物指示劑時,應進行微生物數量測定。那么,生物指示劑的總芽孢數是如何確定的呢? 相關法規要求生物指示劑入廠總芽孢數復核要求樣品數不少于4個最小單位,應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方法進行計數。因不同滅菌形式選用的指示微生物存在差異,對應的計數方法操作也存在很多不同,泰林生物生物指示劑經過嚴謹的方法學驗證,可以給用戶提供高效的入廠芽孢計數方法。
生物指示劑選擇和使用注意事項 通過合理選擇生物指示劑并嚴格遵循操作規范,可確保滅菌工藝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滿足法規要求并保障產品無菌性。 注意事項 保存條件: 2–8℃冷藏保存(部分產品可常溫保存),避免高溫或光照。 注意保質期(通常6–12個月),過期后芽孢活性可能下降。 運輸與使用: 冷鏈運輸確保穩定性,使用前恢復至室溫。 滅菌后培養時間需嚴格遵循說明書(如48h)。 安全防護: 環氧乙烷滅菌指示劑需在通風環境下操作,避免殘留毒性。 泰林生物產品亮點 專利設計:自含式防蒸發結構(蒸發量≤10%),提高結果準確性。 快速判讀:變色培養基技術,48h內獲得結果。免費定制滅菌驗證方案!匹配不同滅菌器。
自含式壓力蒸汽滅菌生物指示劑關鍵性能之培養基和菌種 培養基性能包含無菌性能和恢復生長性能兩方面,無菌性能不合格可能產生假陽性,而培養基恢復生長性能不合格可能導致假陰性,影響滅菌驗證結果判斷。無菌性能要求生物指示劑內含的培養基培養后仍呈陰性;恢復生長性能要求生物指示劑內含恢復培養基經過滅菌后接種不大于100cfu的嗜熱脂肪地芽孢桿菌,置于55℃~60℃培養箱培養48h,應呈陽性結果。 國內外法規均指出,嗜熱脂肪地芽孢桿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可以用來監測壓力蒸汽滅菌效果。該菌種營養細胞呈長桿狀、圓端,多數為單個、少數成對或鏈狀排列,細胞壁為革蘭陽性結構,芽孢呈橢圓或柱狀,芽孢無致病性、對壓力蒸汽的抗力非常強。低溫等離子滅菌效果打折扣?讓芽孢挑戰說話!重慶生物指示劑滅菌挑戰
泰林生物指示劑的自含式設計防止培養基蒸發,確保測試的準確性。重慶生物指示劑滅菌挑戰
過氧化氫滅菌生物指示劑的質量波動控制 過氧化氫滅菌驗證過程中,滅菌過程無異常,但是個別點位的生物指示劑呈陽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美國注射劑協會(Parenteral Drug Association,PDA)第51號技術報告《氣體和汽相除污工藝生物指示劑:質量標準、生產、控制和使用》[將由于生物指示劑質量波動或其他未知因素導致難以殺滅的指示劑稱為"Rogue Bls”,即“流氓生物指示劑”。制造商可以通過提高工藝水平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下面主要針對初級包裝、載體、芽孢分布等因素對生物指示劑質量波動的影響,進行“流氓生物指示劑“成因和控制的分析。重慶生物指示劑滅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