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植物的選擇原則:根系發達;較多研究認為,植物根系特征也是選取濕地植物的一項重要指標。原因有二,其一是發達的植物根系可以分泌較多的根分泌物,為微生物的生存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根際的生物降解;其二為發達的根系在固定床體表面、籠絡土壤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Ge等(2011)認為,污水中的BOD5、COD、TN和TP的去除,60%以上是靠附著生長在水生植物根區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植物根系生物量與反硝化菌、脲酶,酸、堿性磷酸酶的活性都正相關。 新型人工濕地來了,能把生活污水變為灌溉用水;潛流式人工濕地安裝
在人工濕地中,水會與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凈化,顆粒介質(碎石或砂)、微生物、植被,甚至野生動物都會參與其中。物理、化學反應,以及微生物參與的過程可以降解水中的有機物和營養物質,也可以消除病原微生物。而微生物也會參與化學物質的轉化、揮發、沉淀、吸附(附著或吸收)以及光降解。哪種過程所占比重比較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濕地的設計。人工濕地通??梢苑譃閮深?,一種是表面流濕地,主要處理過程是在一個水體中進行的;另外一種是潛流濕地,凈化過程是在陸地上進行的。在第一種系統里,水暴露在大氣中,循環流經植物的莖和葉。這類濕地一般是,植物扎根在池底。凈化主要依賴于生物膜(附著在植物莖葉上的微生物群落)。這種系統一般用來進行三級處理,也就是進一步改善經傳統污水處理廠凈化后的水的水質。 垂直潛流式人工濕地定做表面流人工濕地設計指南;
人工濕地中的微生物在有機物的降解轉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付融冰等研究發現,在距人工濕地進水沿程50cm處氨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個數**多,分別為:氨化細菌×106mL-1,亞硝化細菌×103mL-1,且此處TN的去除率也比較高,為。隨著以上兩種細菌數的減少,TN的去除率也在降低。這說明濕地的氮去除效果與硝化細菌等微生物數量呈正相關。張鴻等實驗表明,由于水芹濕地和鳳眼蓮濕地中含有大量的硝化細菌,水芹和鳳眼蓮濕地對氨氮的凈化率比對照組分別高、。這說明微生物在濕地對氮的去除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自由水面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潛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垂直水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等。系統去除的污染物范圍***,包括N、P、SS、有機物、病原體等。在進水濃度較低的條件下,人工濕地對BOD5的去除率可達85%~95%,COD去除率可達80%以上,出水中BOD5的濃度在10mg/L,SS小于20mg/L。廢水中大部分有機物作為異樣微生物的養分,**終被轉化為微生物有機體、CO2和H2O。其生態系統的作用機理包括吸附、滯留、過濾、沉淀、微生物分解、轉化、氧化還原、植物遮蔽、殘留物積累、蒸騰水分和養分吸收及各類動物的其他作用等。 人工濕地中,水生植物該如何選擇?如何搭配?
狹義上的人工濕地,根據《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5—2010)中的定義,主要指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溝槽,底面鋪設防滲漏隔水層,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質層,種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凈化的系統。建造于1903年英國約克郡Earby的人工濕地被認為是世界上***個用于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系統,迄今已有百年歷史。至此開始,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開展了大量的人工濕地研究和實際工程應用。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對人工濕地系統的研究與應用起步較晚,研究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 人工濕地類型按照進出水布水的方式的不同, 一般將人工濕地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和潛流人工濕地。張掖人工濕地污水凈化技術
人工濕地處理污水系統包括前處理和人工濕地兩個部分。潛流式人工濕地安裝
目前世界多數地區采用的水處理方法很難應用于農村地區或發展中國家。這種模式首先要建立一個分布***的污水收集系統,將污水引至一個大型污水處理廠再進行集中處理,這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成本和能耗都很高。事實上,承擔污水處理工作的是一些世界上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它們處理的污水總量也很驚人。歐洲的污水處理廠商管理著總長超過220萬千米的污水管道和大約7萬座污水處理廠。據估計,美國總發電量的3%要用于污水處理。的確,在工業化國家的大城市,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小、處理效率高,這種水處理系統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要處理鄉村地區少量、分散的污水,該模式就必須做出改變了。有必要開發一種實施與運行成本更低,能適應每個地區的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的技術。這種技術應該易于維護,在源頭對污水進行分散處理。 潛流式人工濕地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