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的原理是通過人工建造和控制來運行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濕地上,使污水在濕地土壤縫隙和表面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其生態系統的作用機理包括吸附、滯留、過濾、沉淀、微生物分解、轉化、氧化還原、植物遮蔽、殘留物積累、蒸騰水分和養分吸收及各類動物的其他作用等。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自由水面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潛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垂直水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等。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新型人工濕地聯系電話
人工濕地對氮磷的去除與基質、微生物、植物種類、污水類型、水力負荷、水文特征、氣候特征等因素密切相關,為了提高對氮磷的去除效果,建議考慮采用以下措施:(1)在污水進入人工濕地前進行充氧(曝氣、跌水等),提高污水的溶解氧濃度,為微生物創造一定的有氧環境,促進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的增殖,從而提高人工濕地的硝化能力;也可利用垂直流人工濕地的特點,發揮其溶解氧含量高的優點,強化對氮、磷的去除。(2)采用沸石等富含Ca、Fe和Al等的基質,提高對P的吸附去除;研究新型填料,強化對N、P的吸附作用;采用多種填料組合使用,提高填料的分級,選用合適的粒徑級配等措施來強化處理效果。 隴南人工濕地公司人工濕地工藝介紹、設計規范和工藝設計;
水生植物是人工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氮的去除有很大的影響。張榮社等研究表明,無植物床、蘆葦床和茭草床TN去除率分別達、、。可見植物對濕地中氮的去除有很大影響。,結果表明,黃花鳶尾床對TN的去除效果比空白床好,二者的去除率分別為、。不同的濕地植物對人工濕地的凈化效果的影響不同。SixiZhu等研究發現,豆類植物不影響生物質生產以及基質中硝酸鹽和銨鹽的截留;C3類植物和C4類植物影響植物水上部分生物質的生產;**重要的是,植物的多樣性越高越有利于生物質的生產和基質中氮的截留,因此,更有利于人工濕地脫氮。
人工濕地在我國的發展以2004年為界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①研究及探索應用階段(1987年—2004年),1987年我國***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建成,該系統為占地6hm2、處理規模達1400m3/d的蘆葦床濕地工程,標志著我國應用人工濕地進行污水處理的開始;1990年,以我國***座實用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深圳白泥坑濕地建成為標志,人工濕地建設進入實際應用階段。②快速發展階段(2004年—至今):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在武漢市漢陽-蔡甸區三角湖的成功應用標志了我國人工濕地技術發展進入新階段。該階段人工濕地得到了快速發展,2009年住建部頒布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導則》(RISN-TG006—2009)、2010年環保部頒布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5—2010)等。 所謂人工濕地,就是指人為影響、施工形成的濕地系統。
濕地植物的選擇原則:因地制宜,適地適種;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環境背景,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和特殊性,在選擇濕地植物時,必須對此加以優先考慮,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種。適地適種要求包括:所選植物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和人文景觀條件等,同時也應適合具體濕地設計的要求。比如,根據植物的原生環境分析,原生于實土環境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蘆葦、燈芯草、風車草、蘆竹等,其根系生長有一定的向土性,配置于表面流濕地系統中,生長會更茂盛。對于一些原生于沼澤、腐殖層、草炭濕地、湖泊水面的植物,如水蔥、茭白、山姜、藨草、香蒲、菖蒲等,由于其已經適應無土環境生長,因此更適宜配置于潛流式人工濕地。對于濕地本身,在設計時也不應過分強調為矩形、渠道等規則的幾何形狀,要根據不同的水文地貌等條件進行設計,植物因環境情況選布。 用人工濕地來自然凈化污水!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藝
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新型人工濕地聯系電話
濕地植物的選擇原則:抗逆性強;耐寒性挺水植物如西伯利亞鳶尾,冬季-10℃依然可以傲立風中;黃菖蒲、再力花等耐寒性效果也相對較好;沉水植物則如苦草、伊樂藻、微齒眼子菜、菹草等;耐堿性挺水植物如互花米草、蘆葦、香蒲、千屈菜;沉水植物則如川蔓藻、狐尾藻、金魚藻、篦齒眼子菜、線葉眼子菜等;耐農藥類植物如小眼子菜、水蔥、菖蒲、千屈菜等。對營養鹽、有機物抗性較強的挺水植物有旱傘草、慈姑、蘆葦、水蔥等,浮葉植物有鳳眼蓮、水浮蓮,沉水植物有金魚藻、黑藻等; 新型人工濕地聯系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