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掘金 道阻且長。不同于國內,國外預制菜產業在數十年發展中早已深耕于市場,國外消費者對預制菜形成了較高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出海之路,并非易事。有企業表示,海外市場規則、產品規則、運營規則等與國內有諸多不同。如何適應海外銷售環境?如何俘獲海外消費者?如何把握需求痛點?如何培養企業國際人才?這些出口中的全新問題,須在摸索中逐步解決。“只有因地制宜地適應規則,才能進一步開拓市場,否則不能長久。”國聯水產海外事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常預制菜需要在冷鏈條件下貯存或運輸,供消費者或餐飲環節加工者簡單加熱或烹飪后食用.紹興半成品預制菜供應商
2022年,中國預制菜全行業產值超過4000億元,產業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口感不一、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引發了不少消費糾紛。因此,行業亟待通過出臺團體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國家、地方標準,引導行業規范發展。預制菜的標準問題,在當天的大會上也多次提及。業內**認為,目前就預制菜產業而言,尚未有較為完備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出臺,多數為團體或企業標準。如果地方標準的制定無法與產業發展同步,將會影響預制菜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寧波半加工預制菜定制預制菜在生產后就進入了“半成品”狀態,只待消費者購買后進行二次加工或加熱,便可以迅速端上餐桌。
在日前舉辦的首屆中國“三品”戰略峰會上,賽迪顧問消費經濟研究中心發布《2023中國預制菜企業競爭力研究》(以下簡稱《研究》),初次提出預制菜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助力預制菜企業對標目標、找準定位,塑造新優勢。賽迪顧問消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消費電子品牌集群副秘書長余德彪介紹,2022年預制菜規模達到5992.2億元,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達到10083.5億元。此外,從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分布較多,占比前一百企業的64%。
在出海人才方面,不少企業也面臨困境。“和其他行業一樣,目前預制菜出海出現了明顯的人才缺口。企業必須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才能持續推進開拓海外市場的布局。”對于目光長遠、雄心勃勃的預制菜企業而言,海外華僑市場潛力巨大,但開拓海外市場不能只局限于華人面孔這個單一消費群體,需通過新口味研發、營銷活動、品牌搭建等撬動更多市場份額,開發出外國人也喜歡的中式預制菜。4月19日,江蘇省預制菜產業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省農科院召開,我省站在了搶抓預制菜風口的新起點,抱團競逐萬億級“藍海”市場,帶動包括農業、食品加工、餐飲等全產業鏈發展。而在各類預制菜品中,即熱類拔得頭籌,其次則是即時類、即烹類和即配類。
作為全球消費活力強勁的中國市場,2023年口罩防控進入到新階段,預制菜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方興未艾的預制菜,目標更應該瞄準全球。除了中國極具潛力的市場以外,未來海外市場或能夠讓中國預制菜產業持續放大。目前預制菜行業在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雖然這種優勢尚未完全被市場消化,但產業鏈優勢至少是先進全球的。那么,如何將供應鏈這種優勢向外部進行輻射,打通食材產業外延的邊界?5月22-23日,2023第四屆全球食材供應鏈峰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會議將邀請預制菜進出口領域的頭部企業。現場講述企業發展歷程,為食材人勾勒了產業生態圖譜,并對中國貿易產業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幫助我國相關食材企業揚長避短,在全球產業鏈重塑競爭力中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參加峰會的還有來自丹麥、加拿大、烏拉圭、泰國、挪威及馬來西亞等20余個國際組織機構表示及1000余位國內外食材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出席。旨在為全球食材貿易協作互通、全球食材供應鏈高效穩定發展搭建一個國際化交流合作平臺。大會涵蓋優良的全球食材供應商、貿易商、采購商等全鏈條資源以及各國官方、國際組織首席表示。預制菜的口味是統一的。紅燒肉預制菜廠家直銷
預制菜往往保質期都很長。紹興半成品預制菜供應商
良之隆·2023第十一屆中國食材電商節日前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辦,吸引了27萬“好吃佬”前來趕集。“進場排隊停車就等了半小時,除了專業觀眾,還有不少市民聞香而來,預制菜這幾年在零售端增長迅猛。”一名參展商說。熱一鍋排骨藕湯,溜一盤香酥武昌魚、燴一袋麻辣蝦球……一頓美食下來,不到5分鐘。這兩年,預制菜走進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從2445億元增加至3459億元,預計到2026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其中,C端市場(消費者市場)將超過4000億元,具有蓬勃發展潛力。紹興半成品預制菜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