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占地少、產量高,不受天氣影響,且由于采取種養循環,自然不用肥藥,尤為適應當下綠色品質的消費需求。但高密度的養殖,也會帶來直接拷問:水體如何保持穩定?病害又怎樣防控?飼養何以更精細?會不會一魚有病,全軍覆沒?因此,背后得需要一系列高科技作支撐,得有系統化解決方案。此外,設施化水平的提升,固然可以給一眾智能設施提供用武之地,但同時也意味著投入大、運營難,非尋常普通農戶可以承受。一方面,如何降低技術和資金門檻,另一方面,如何解決后續運營,以及走向千家萬戶,這些都是必解課題。對初學者來說,從簡單的小型系統開始,是個不錯的入門選擇。重慶陽臺魚菜共生系統模式
共生方式分類:1.深水浮筏栽培:用泡沫板等浮體,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進行水培;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利用率不高,而且一些雜食性的魚會有吃食根系的問題存在,需要對根系進行圍篩網保護,較為繁瑣,而且可栽培的面積小,效率不高,魚的密度也不宜過大。2.水生蔬菜系統,這種方式就如中國的稻魚共作系統,不同之處在于養殖與種植分離式共生,即于栽培田塊鋪上防水布,返填回淤泥或土壤,然后灌水,構建水生蔬菜種植床。甘肅魚菜共生養殖隨著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控制使得維護工作變得輕松省心,較大程度上降低了勞動成本。
魚菜共生是一種基于生物共生原理而開發應用的新型復合農業種植技術,將水產養殖和水耕栽培有機融合,在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中,這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備受人們的矚目,具有較好的市場應用前景。魚菜種養技術,魚菜共生系統的優點在于低養護成本,其種養技術主要體現在對蔬菜和魚類品種的選擇方面。養什么魚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及當地養殖習慣決定,常見的有羅非魚、青魚、胭脂魚、鰱魚、鱸魚等。蔬菜品種通常具備根系量大、再生能力強、洗濕等特點,目前在魚菜共生系統中常應用的蔬菜有蕹菜、青菜、萵苣等。魚菜共生系統中魚、菜的品種較為單一,這是限制該技術推廣的重要因素。
魚菜共生技術原理簡單,實際操作性強,可適合于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也可用于小規模的家庭農場或者城市的嗜好農業,具有普遍的運用前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需注意的是魚及菜之間比例的動態調節,普通蔬菜與常規養殖密度情況下,一般一立方水體可年產50斤魚,同時供應10平方米的瓜果蔬菜的肥水需求。家庭式的魚菜共生體系,一般只需2-3立方水體配套20-30平方米的蔬菜栽培面積,就可基本滿足3-5人家庭蔬菜及魚產的消費需要,是一種極適合城市或農村庭院生產的農耕模式,也是未來都市農業發展的主體技術與趨勢。開展科普講座,加強公眾對科學知識理解,引導正確行為。
共生方式分類:基質栽培法:養殖水體直接與基質培的灌溉系統連接,養殖區排放的廢液直接以滴管的方式循環至基質槽或者栽培容器,經由栽培基質過濾后,又把廢水收集返回養殖水體,這種模式設計更為簡單,用灌溉管直接連接種植槽或容器形成循環即可。大多用于瓜果等較為高大植物的基質栽培,需注意的地方是,栽培基質必須選質如豌豆狀大小的礫石或者陶粒,這些基質濾化效果好,不會出現過濾超載而影響水循環,不宜用普通無土栽培的珍珠巖、蛭石或廢菌糠基質,這些基質因排水不好而容易導致系統的生態平衡破壞。由于生產地點接近消費點,從而減少了物流帶來的碳排放,對抗全球變暖。江西新型魚菜共生模式
魚菜共生是應對全球糧食危機的一種潛在解決方案,通過多層次生產提高效率。重慶陽臺魚菜共生系統模式
根據每個國家制定的環境法規,農民必須處理或處理廢水,這既可能是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有害。如果沒有處理,營養豐富的水的釋放可能導致流域和局部沿海地區的富營養化和缺氧,以及珊瑚礁的大型藻類過度生長以及其他生態和經濟干擾。在富營養水流中種植植物是防止其釋放到環境中的一種方法,并且富營養水里沒有成本的副產物通過灌溉,人造濕地和其他技術生長的作物得到額外的經濟益處。另一個可持續性問題是水產養殖嚴重依賴魚粉作為主要魚類飼料。重慶陽臺魚菜共生系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