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測算,全省已建成的126個“綠島”項目,可每年削減化學需氧量18050噸、氨氮499噸、總磷157噸、顆粒物836噸、揮發性有機物1206噸,危險廢物收集能力達到13.5萬噸,有力推動了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降低。再次,是管理效益。由于“綠島”變分散治理為集中治污,生態環境部門的監管對象變管“多個”為管“一個”,監管力量更加集中,監管效果也明顯提升。同時,“綠島”項目減下的排污總量指標,還能騰出空間,支持當地優良重大項目落地,實現了互利多贏。綠島模式強調城市建設要尊重和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江蘇資源化綠島模式運營單位
對于溶劑集中回收處置,欒志強認為是發展較好且效益較好的“綠島”模式, 近年來在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山東省都建設了一批規模較大,效益非常好的相關項目。實踐表明,“綠島”建設在污染治理中發揮了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建設和推廣過程中也會帶來更多的命題。這既考驗著項目開發者的格局眼光,也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項目開發者而言,莊志鵬建議,“綠島”項目選擇要進行評估和前期調研,做好必要性分析,核算清楚污染減排、總投資、運維三個重要方面。其次,要避開“雜亂無章”。他解釋:“園區內企業產品、行業很雜的要慎重;園區內企業管理混亂的要慎重;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無相關手續的不能做;所在地方相關部門有無相關政策、文件的支持。”對于具體運營,莊志鵬表示,如果是投資方自己運營,重點考慮專業性能否滿足要求;如果是投資方與第三方單位聯合運營,要考慮好責權劃分;如果第三方單獨運營,要重點考慮資金保障與日常管理問題。VOCs綜合治理綠島模式研究綠島模式突出了生活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的意識。
新模式的順利運作還需要良好的平臺支撐,為此,天臺建立“以廢治廢”固廢產業數字化平臺,加強設施運行智慧化管理,建立活性炭全過程智治監管平臺,打造活性炭設施管理、活性炭設施改造、活性炭更換、廢活性炭處置的數字化全業務體系。經過一年多的試點推廣,天臺通過“綠島”模式,實現“以廢治廢”,有效解決小微企業活炭吸附設施運行成本高、管理難度大、運行不規范問題,實現活性炭再生企業運營效率提升45%,經濟效益增加30%;小微企業環保管理費用下降60%,活性炭費用節約45%,活性炭4次再生循環,減少約80%由活性炭使用帶來的碳排放。
在鎮江市丹徒區高橋鎮,有民營制鞋及皮毛企業118家、個體工商制鞋戶435家,其中規模企業只21家。制鞋及皮毛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動物絨皮、毛里、廢包裝塑料、廢生產抹布等皮革廢物也隨之增加。鎮江市生態環境局環評處負責人韓俊說,這些中小微市場主體產生的少量皮革廢物,如果及時運送、規范處置,費用達到1500-2000 元/噸,企業難以承擔,因此規范收集處置的意愿不強。高橋鎮建起皮革廢物收集處置中心,統一收集、統一打包清運、統一處置皮革廢物。這個“綠島”受到企業老板們歡迎。鎮江旺達鞋業有限公司企業老板陶桂傳一口報出數字:“給這個中心處置廢物,1噸只要900元,能省不少錢。”綠島模式致力于城市規劃和建設能夠提高環境可持續性。
一件控制柜板被吊鉤懸掛起來,隨著自動涂裝流水線,有序“走入”密閉房,等待著噴粉/噴漆、流平、烘干等作業環節。這是記者“登上”江蘇景中景集中噴涂中心“綠島”后看到的場景,這座“島嶼”將周邊百家以上有噴涂需求的企業連接起來,集中服務。近年來, 類似的“綠島”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興起。“綠島”項目將會釋放什么機遇?其運營又會面臨何種挑戰?在日前中華環保聯合會主辦的工業集聚區減污降碳檔次高論壇暨首屆涉VOCs“綠島”項目建設與運營大會上,專業人士對上述問題展開探討。綠島模式注重城市建設和運營中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江蘇VOC綠島模式合作
綠島模式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環境污染。江蘇資源化綠島模式運營單位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美麗浙江建設的關鍵一環。海鹽縣創新編制全國頭一個VOCs治理活性炭使用及再生領域地方標準,率先構建揮發性有機廢氣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治理模式,推動失效活性炭再生利用項目“綠島”建設。全力構建“地方government主導、市場化方式運作、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廢氣治理活性炭回收再生體系。通過集約化建設廢氣處理設施,預計VOCs年排放量將減少260噸以上,企業廢氣設施投入降低近40%,活性炭綜合使用成本降幅達48.5%,同時空氣質量得到大幅提升。江蘇資源化綠島模式運營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