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末端處理設施標準化?;钚蕴课焦に囈驎r期、地域、行業,以及治理單位設計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市場上現存的活性炭箱結構五花八門,活性炭填裝方式缺乏統一標準。為此試點企業安裝標準化炭箱裝置,統一活性炭更換填裝方式。設置上方進料和下方出料的結構,配套安裝電葫蘆吊機和振動器作為標準組件,用于輔助活性炭進出料,提高活性炭更換的便捷性。吸附裝置是統一以5000 m3/h處理量配0.5t活性炭作為一個標準化裝置單體,根據處理風量的規模選擇單體數量,通過并聯組合進行建設安裝,實現處理設施建設的標準化。在綠島模式的指導下,我們加強了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山東大氣污染防治綠島模式裝置采購
生態“綠島”建設效益明顯。首先,是經濟效益。全省篩選確定的“綠島”項目,惠及中小市場主體超過5萬家,經初步估算,可節約治污成本超過30億元。其次,是環境效益。據測算,全省已建成的126個“綠島”項目,可每年削減化學需氧量18050噸、氨氮499噸、總磷157噸、顆粒物836噸、揮發性有機物1206噸,危險廢物收集能力達到13.5萬噸,有力推動了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降低。再次,是管理效益。由于“綠島”變分散治理為集中治污,生態環境部門的監管對象變管“多個”為管“一個”,監管力量更加集中,監管效果也明顯提升。河北危廢活性炭集中再生綠島模式綠島模式鼓勵城市建設要通過創新的形式實現社區生態化。
在主旨報告環節,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柴發合針對“綠島”治理模式提出建議。他指出,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發揮涉VOCs“綠島”治理模式集約高效的優勢,依照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及項目環評等進一步明晰各方的責任和義務,確保VOCs“綠島”設計好、建設好、運行好、運營好、效果好。此外,制定和完善支持相關模式有序發展的法規標準和經濟政策,聯合攻關引導示范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在治理模式中充分考慮“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要求,不斷提升治污水平。
農業“綠島”如常州市金壇區指前鎮水產智能化養殖尾水凈化處置項目,采用三級凈化工藝,水產養殖戶的尾水可通過管道或生態排水溝渠導入凈化區統一處理,處理后的養殖尾水還能循環使用,有效解決了320余家水產養殖戶、總面積達4500畝的尾水凈化問題,養殖尾水固體懸浮物、總氮和總磷去除率分別達95%、80%和80%,出水水質可達地表水三類標準以上。據估算,以1萬畝、水深1米為例,每年可削減氨氮2.04噸、CODcr(化學需氧量)134噸、總氮19.25噸、總磷1.89噸。綠島模式不僅關注環境保護,還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為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統籌區域共享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中小市場主體降低污染治理成本,近期,省財政廳聯合相關部門按照事后補助的方式,通過項目申報、專業人士評審等程序,遴選支持20個“綠島”項目,其中工業項目11個、農業項目4個和服務業項目5個,統籌推進“綠島”項目建設。專項整治,提升治理效能。針對縣域內采用低效設施治理VOCs廢氣及使用蜂窩活性炭的企業,逐一走訪排查,無償為其編制“一廠一策”改造方案,督促企業嚴格落實設施改造、更換優良顆粒炭等工作。目前已完成改造企業259家,“廠策”全部實施后,全縣低效設施提升率達100%,蜂窩炭全方面“清零”,預計VOCs年排放量將減少260噸以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騰出環境承載空間。通過綠島模式的實踐,我們培養了一批具有環保意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隊伍。河北危廢活性炭集中再生綠島模式
綠島模式強調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的有機結合,促進了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山東大氣污染防治綠島模式裝置采購
強化監管措施。明確“綠島”建設運維主體及“入島”中小企業的排污許可責任,清晰劃分權責利;要求“綠島”項目安裝污染在線監控裝置并與當地生態環境部門聯網,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建立“綠島”項目運行情況考核機制,并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實施信息公開。通過一攬子的監管措施,防止“綠島”不“綠”,變分散排放為集中排污。組織召開全省“綠島”建設現場會,先后編制兩輯《全省“綠島”建設試點項目典型案例匯編》,以豐富的典型案例,分享經驗做法,加強引導示范。山東大氣污染防治綠島模式裝置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