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傀儡是用真人裝扮的傀儡戲,這是從南宋時開始出現的木偶戲新種類。宋人筆記《都城紀勝》中記載:“肉傀儡,以小兒后生輩為之?!钡淳唧w說明肉傀儡的表演形式,一般認為是幼童騎在成人肩上,或在大人的托舉下表演各種技藝。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錄了張逢喜、張逢貴兩位臨安(今浙江杭州)出名的肉傀儡藝人的名字,說明肉傀儡在當時是受到人們喜愛的偶戲種類之一。另外,至今仍活躍在民間的飄色表演則被認為是肉傀儡的延續。飄色活動中由真人裝扮的表演者在造型、服裝的烘托下,如同在空中自由飄蕩。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源于漢,興于唐”。嘉興草裙舞表演
木偶無處不在,又從不現身。正因為他不現身,鬼才成其為鬼,神才成其為神,英雄方能平定天下,霸主方能統懾四極,木偶方能擺布看客,看客方能服膺木偶。天上地下仿佛真有一只翻不出去的手,這叫命運?;覔鋼涞拇迓湓趬m土后面靜著。有幾頭老牛蒙了竹編的眼罩,拉著粗重的磨盤,一圈一圈走路。即使花崗石上雕著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也并不減輕磨盤的重量。沒有誰留意它們已經拉了幾個時期,沒有誰留意它們的步履遲滯,委頓。它們并不抱怨,它們活著,就一圈一圈走路上海大小提琴表演木偶戲是一門古老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鐵枝木偶(紙影戲)傳入粵東有七百年左右的歷史,是潮汕地區戲劇藝術的奇葩。晚清以前,紙影戲叫“竹窗紙影”,以牛皮雕成各種人物形狀,彩色裝飾,表演時臺內置一油燈,臺面裝一竹框,以透明白紙糊之,以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紙影”。至清末,改影現為形現,即牛皮雕形而為木偶造型,背部及兩手穿鐵線三條作為操縱,臺前改掛繡幕,成木偶戲,普遍仍稱紙影戲、皮猴戲或圓身戲。木偶戲從屬于地方劇種,當地皆為潮音班。晚清至民國時期,揭陽鐵枝木偶戲十分普及,在漁湖范圍內有近三十班。潮音戲班實行童伶制時,揭陽許多出名的潮劇藝人都來自紙影班。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紙影戲曾被視為“四舊”而銷聲匿跡。1978年開放以后,紙影戲才有演出市場,成為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傳統的布袋木偶戲根據表演的樂調、詞調與戲路劃分,可以分為南、北兩種不同的流派,它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于音樂唱腔和表演風格上。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區,唱的是南調,也就是傀儡調,表演上采用梨園戲做派;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則歸屬與北派,唱的是北調,如昆腔、京調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戲做派。如今,隨著布袋木偶戲的不斷發展與文化的不斷融合,南北兩派的特點也逐漸交融?,F今,隨著漳州市木偶劇團和木偶學校的蓬勃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漳州人提起對布袋木偶戲的普遍印象,已不再是過去搬張小板凳到廟口搭設的木制彩樓下,引頸翹首看著演員們拿著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木偶,上演著三國演義等傳統劇目了。如今的布袋木偶戲,不僅題材更加寬廣,形式也更加多樣。木偶戲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
廣東木偶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地方傳統戲劇。有700多年歷史,廣東的木偶戲種類很多,計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內粵語、潮語、客家話、雷州話等文言區,各個種類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縱技藝以及藝術風格,彼此有異,豐富多彩,均是廣大**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被譽為“百年古傀儡,時代新經典”的具有400多年歷史的高州木偶戲,今年被GUO務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州單人木偶曾赴法國、德國、港澳等地演出,備受歡迎。廣東木偶戲從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美學、戲劇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木偶是以中型杖頭木偶為主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西洋鏡
木偶戲經?;钴S在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場所,為百姓增添樂趣。嘉興草裙舞表演
明清之時,平陽民間木偶戲在造型、雕刻、服裝、道具制作,木偶表演技巧等方面的藝術也相當精湛。明姜準在《歧?,嵳劇分休d:“山人黃子復擅巧思制木偶,運動以機,無異生人?!泵髦熘G《觀傀儡戲十首》之一中寫道:“小女群看傀儡場,風飄彩袖各郎當,錦棚不覺燈花落,又報東方曉日光。”清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溫州土俗尚傀儡之戲,名日串客?!狈阶臃f《溫州竹枝詞》:“鰲山臺閣列層層,傀儡頻年百戲增?!惫僭馈懂T江竹枝詞》:“臺前燈彩襯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齊,傀儡登場頻一笑,有人暗里費提攜?!庇纱丝梢姷搅嗣髑澹九紤蛟跍刂菝耖g已相當盛行。
嘉興草裙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