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木偶的布線比較簡單,頭部耳朵上方左右各一根,背部上方一根,左右手、左右腳各兩根,一共七根線。這七條線的功用分別是:頭部左右兩根線,用以支撐木偶全身的主要重量,承擔著平衡身軀、調整頭姿、調整身姿和控制全身轉動的功能。背部的一條線,一般裝在木偶的頸椎關節上,主要用于調整木偶的平衡和穩定,可做跪、坐、拜、進、退以及埋頭、俯首等動作。以上三條線為重要,故而被木偶藝人們稱為木偶的基本生命線。左右手兩條線,控制著木偶手上、下、左、右以及張、合的活動,可做操拿物品、捧杯、拿筆、持劍等多種動作。左右腳兩條線,穿在木偶的腳踝上,可完成行走、抬足、轉身、端坐、跪拜、起立等動作。
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上海木偶變臉表演
肉傀儡是用真人裝扮的傀儡戲,這是從南宋時開始出現的木偶戲新種類。宋人筆記《都城紀勝》中記載:“肉傀儡,以小兒后生輩為之。”但未具體說明肉傀儡的表演形式,一般認為是幼童騎在成人肩上,或在大人的托舉下表演各種技藝。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錄了張逢喜、張逢貴兩位臨安(今浙江杭州)出名的肉傀儡藝人的名字,說明肉傀儡在當時是受到人們喜愛的偶戲種類之一。另外,至今仍活躍在民間的飄色表演則被認為是肉傀儡的延續。飄色活動中由真人裝扮的表演者在造型、服裝的烘托下,如同在空中自由飄蕩。嘉興留聲機表演提線木偶戲作為一種民俗表演,是我們很多人在電視上看到過。
杖頭木偶起源較早,遲在唐代已經出現,在宋代稱為“杖頭傀儡”木偶的造型較為簡單:頭部用木料或泥雕塑造而成,空,眼和嘴均可活動;頸部下面接著一節木棒或竹竿(即杖桿);兩只手臂各裝一根操縱桿。表演時,木偶藝人一手舉著杖桿,一手握著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故又稱“舉偶”根據木偶的體積,杖頭木偶有大、中、小三種。大型杖頭木偶的身高可達130厘米,儼如真人一般。中型杖頭木偶為普及,偶身高70--90厘米,杖桿較短,操縱方便靈活。小型杖頭木偶的身高則只有45厘米左右。杖頭木偶分布很廣,幾乎在中國的各個省份都有流傳。
總是沒有臉的戲臺到底還是使操縱者遺憾,他們便免不了在臉的問題上多動心思。就有一些個木偶的頜處裝上了活動開關,那木呆的臉孔便擁有了一個能開能合的嘴巴。它登場就開開合合地表演說話,興高采烈、自由自主地說著操縱者的話。因為是一個值得夸耀的嘴巴,所以在臉上所占的比例尤其地大,開合的幅度更尤其地大。仿佛真是從那嘴巴里滔滔不絕噴射出來的話,一時讓臺下很驚喜。但畢竟不能比真人的嘴巴,它的開合太僵硬,看著更像是吃糖豆,或者竟是雄蛙聒鳴。
傳統的木偶戲班規模是很小的。
平陽木偶戲早在宋代即從杭州傳入,尊崇唐代杭州府城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祖師爺。其源頭是南宋臨安府的傀儡戲,南宋溫州戲文《張協狀元》第53出有一段木偶戲“舞鮑老”的表演場面可證。《平陽縣志》載:“南宋時,平陽民間已有木偶戲活動。”平陽還是南戲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平陽出戲子”之說。平陽木偶戲初分提線、杖頭、人偶三種,均傳自南宋都城杭州,即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篇‘傀儡’下注云:‘懸絲”、“杖頭”、“肉傀儡”三種。布袋木偶則是后世創造的。上述四種木偶,融為一體,同臺表演,為平陽木偶藝人首先開創,并且形成了獨特的演出習俗與禁忌。元明清以來,平陽木偶戲有了南戲的相互借鑒,從較原始較簡單的歌舞語言表達逐步走向較完整演繹故事情節的戲劇藝術。從劇本移植、曲牌、音樂唱腔及表演程式等對南戲的大量吸收,平陽木偶戲藝術逐漸走向發展完善。木偶戲是一門古老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瑜伽表演表演
鐵枝木偶戲與皮影戲關系十分密切,是在紙影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上海木偶變臉表演
布袋木偶因身似布袋而得名,表演時,木偶藝人的手掌套上木偶,杖頭木偶是以木杖操縱動作的木偶。杖頭木偶起源較早,遲在唐代已經出現,木偶藝人憑借手指、手掌和手腕的活動,使木偶按照劇情要求模擬角色的各種動作,故又有“掌中木偶”和“掌中戲”之稱。布袋木偶流行于中國的許多地區,河北、湖南、陜西、四川等地的布袋木偶,偶身長約27厘米,形象粗獷,一般眼嘴不能活動,有臂,無手無腳,取拿東西則用手臂夾住。布袋木偶裝備簡便,演唱和伴奏均可由一人承擔,木偶藝人用一條扁擔即可挑起全部行頭,走村串戶進行表演,故又稱為“扁擔戲”“獨角戲”或“背擔戲”布袋木偶戲的特點是:一條扁擔支起一座舞臺,以兩面銅鑼和一個哨子作為音響,一個演員兼唱各種角色。演出時,木偶藝人手擎木偶舞弄,腳踏鑼鼓,口頌唱詞。有時木偶藝人的口內也會銜一只哨子,吹奏簡單的曲子,或模仿馬嘶鳥鳴等聲音。演唱劇目多為兩個角色的對子戲,如《豬八戒背媳婦》《王小二打虎》等,詼諧滑稽,妙趣橫生上海木偶變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