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和13節。品種以布龍為普遍,以竹蔑扎出龍珠、龍的頭、龍尾和若干節龍鼓(龍身)。龍珠、龍的頭和龍尾均糊上棉線或紗布,涂上顏色,再以布帛將龍的頭、龍身和龍尾連接起來,布面繪上鱗片。一般龍長9節,舞時一人舉一節,舉龍珠者在前,珠引龍舞,上下起伏,成“S”形滾動
舞獅人們在喜慶日子里用舞獅龍來祈禱獅子的保佑。公司活動舞龍舞獅活動
舞龍舞獅是中國的特色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聚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實際上,中國和西方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不太一樣,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精神信念和價值意識,而對“人”自身的反思特色公司活動舞龍舞獅活動春節舞龍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
當西方國家的“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在中國大街小巷過得火爆熱烈時,當圣誕樹在中國商品店里晶瑩閃亮,圣誕老人的禮物成為中國兒童枕邊充滿神奇色彩的夢想時,我們國人是否還記得在我們自己的節日——春節里曾經有“舞龍舞獅”這么一個精彩紛呈閃亮奪目的特色文化?如果說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那么舞龍舞獅應當算作是經典的龍的文化之一。作為騰飛中的大中華,龍的精神無疑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們每個國人都應當將這種精神銘記在心,我們的龍文化更需要世代傳承、弘揚下去,**遺失。
文廟廣場上鑼鼓齊鳴,蛟龍舞動。眾人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展示著精湛的舞龍、舞獅技藝。巨龍時而在地面盤旋,時而騰空躍起;雄獅跳上躍下,生猛矯健,惟妙惟肖。精彩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和陣陣喝彩。臺上眾人精神抖擻,臺下觀眾吶喊助威,場面十分熱鬧。歡呼聲、鑼鼓聲此起彼伏,廣場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在元宵佳節觀看舞龍舞獅表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之一,這次特意帶著女兒前來觀看,希望她能記住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現在的孩子不大有機會看這種傳統節目,正好讓她現場學學傳統文化”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像眾多曲藝有各自的派系特點一樣,舞龍和舞獅也有南北的差別。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躥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因此學習舞獅也要訓練基本功,如壓腿、負重彈跳、舉高等,以及基本武術動作,如前后擺動、騰挪等。為了練習“舉起”的動作,就要從扎穩馬步開始。舞龍的動作千變萬化,九節以內的側重花樣技巧,有:蛟龍漫游、long頭鉆檔子、頭尾齊鉆、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公司活動舞龍舞獅活動
舞龍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公司活動舞龍舞獅活動
傳統舞獅重在體現獅的精氣神韻,獅的每個動作,要求舞獅人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和獅頭、獅尾雙人配合,還要和鑼鼓聲配合好。醒獅造型套路很多,但其神酷似,喜則歡而碎步,怒則儀態萬千,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舞獅者還常常以各種招式來表現武功,虎虎生威、勇猛有力,非常富有陽剛之氣,龍獅文化所傳遞的情感元素和情感力量,是人類共通的,當我們用心去了解并學習它,就能感受到龍獅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華人,應不遺余力,進一步把龍獅文化發揚光大公司活動舞龍舞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