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乃中國四靈,(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是能行云布雨、消災除疫、祥瑞降福的神物。龍是吉祥的象征,是呼風喚雨的主宰,它的力量,就連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的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有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生日舞龍舞獅活動
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舞獅也是我國特色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聚會慶典,民間同樣會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為經典。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舞龍舞獅都是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通過人體的穿,騰,躍,翻,滾等動作和套路,來充分展示龍獅精,氣,神,韻等內容。舞龍舞獅是需要十分扎實功底的一種技能,在以前,很多練武的人才能夠舞龍舞獅,因為他們的身體素質非常的好生日舞龍舞獅活動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與北派舞獅相對的南派又稱“醒獅”,獅舞則以表演“文獅”為主,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抓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在著裝上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只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一場成功的舞龍舞獅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和記住的不只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還有感受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緊張和歡樂,從而體現藝術帶來的巨大魅力。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只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斗。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紅色為關公獅,忠義、勝利,因關羽在華人心目中又為武財神,故關公獅又財富;黃色為劉備獅,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黑色為張飛獅,霸氣、勇猛,故一般張飛獅只有在比賽或者踢館挑戰時才用,一般喜慶之事還是紅黃為常見者。加入了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各種神態,舞動起來,就變成一頭活生生的獅子。
舞龍舞獅一直是中國的一項傳統文化,但是現在越來越少見了,很多時候看到的,只能是在電視的銀幕上出現的畫面,甚至在國外的唐人街上出現的都比國內頻繁,人們漸漸忘了這一項活動,在以前,每當節日的時候,到處都是舞龍舞獅來慶祝。甚至在以前,有很多人結婚的時候,都為能請到舞龍舞獅來表演,而覺得面子上有光,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在以前有著一些專門的人,就做著舞龍舞獅的工作,因為這一項傳統的工藝也養活了一大批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的很少有人在從事這一份職業春節舞龍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中秋舞龍舞獅演出
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生日舞龍舞獅活動
舞龍集武術、舞蹈、編織、刺繡、繪畫和鑼鼓等多種藝術于一身,通過多人密切合作,模仿飛龍的各種形態動作來表達。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舞、游、穿、騰、翻、滾、戲、組圖和造型等動作和套式。在鑼鼓鞭炮聲中,龍珠轉動,龍的頭隨著轉動,龍身各節依次左右翻月、蜘蛛牽網、金雞啄米、二龍分水、二龍搶寶、二龍戲珠、草內藏珠、畫眉跳梁、犀牛望月、老龍脫殼、老龍翻身、雪花蓋頂、貓兒洗臉、金絲吊葫蘆、鰱魚咬尾二龍趕生等。有很強的民俗性和藝術性。生日舞龍舞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