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提線木偶戲都是七條線。隨著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從清末民初開始,木偶身上線位的數量日漸增加。發展到開放后,有的木偶身上的線位數量已經達到了30余條。比如,在木偶的胸前增加一個線位,不僅可調控木偶頭部的抬舉和轉身,完成挺身、挺胸、仰視、喘氣、呼吸等動作,而且還能輔助頭頂線平衡木偶身體。在左右手脈處設置的“脈線”則可調控手臂運作,能使木偶做到準確取物、拔劍、插劍及雙手抬舉、翻袖、甩袖、整冠、理髯等各種比劃動作。在左右手肘部位增設的線位則可以輔助“脈線”,使翻袖、甩袖、整冠、理髯等動作更加協調、更加自然。新增的手肱線則是木偶背手動作形態線,便于木偶從腰間取物,如拔取佩劍、解開腰帶、扶起玉帶等。至于臀部線的增加,則能使木偶臀部屈翹突出。此外還有能使木偶眼珠靈活轉動、嘴巴靈活張合的頂心線等一大批新增的線位。
對于木偶戲的發展,普遍的說法是,出現在漢朝,興盛在唐朝。嘉興牛仔舞表演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凈、丑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于世的雕刻大師。民國以后,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雜技呼啦圈表演木偶戲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
布袋木偶因身似布袋而得名,表演時,木偶藝人的手掌套上木偶,杖頭木偶是以木杖操縱動作的木偶。杖頭木偶起源較早,遲在唐代已經出現,木偶藝人憑借手指、手掌和手腕的活動,使木偶按照劇情要求模擬角色的各種動作,故又有“掌中木偶”和“掌中戲”之稱。布袋木偶流行于中國的許多地區,河北、湖南、陜西、四川等地的布袋木偶,偶身長約27厘米,形象粗獷,一般眼嘴不能活動,有臂,無手無腳,取拿東西則用手臂夾住。布袋木偶裝備簡便,演唱和伴奏均可由一人承擔,木偶藝人用一條扁擔即可挑起全部行頭,走村串戶進行表演,故又稱為“扁擔戲”“獨角戲”或“背擔戲”布袋木偶戲的特點是:一條扁擔支起一座舞臺,以兩面銅鑼和一個哨子作為音響,一個演員兼唱各種角色。演出時,木偶藝人手擎木偶舞弄,腳踏鑼鼓,口頌唱詞。有時木偶藝人的口內也會銜一只哨子,吹奏簡單的曲子,或模仿馬嘶鳥鳴等聲音。演唱劇目多為兩個角色的對子戲,如《豬八戒背媳婦》《王小二打虎》等,詼諧滑稽,妙趣橫生
杖頭木偶起源較早,遲在唐代已經出現,在宋代稱為“杖頭傀儡”木偶的造型較為簡單:頭部用木料或泥雕塑造而成,空,眼和嘴均可活動;頸部下面接著一節木棒或竹竿(即杖桿);兩只手臂各裝一根操縱桿。表演時,木偶藝人一手舉著杖桿,一手握著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故又稱“舉偶”根據木偶的體積,杖頭木偶有大、中、小三種。大型杖頭木偶的身高可達130厘米,儼如真人一般。中型杖頭木偶為普及,偶身高70--90厘米,杖桿較短,操縱方便靈活。小型杖頭木偶的身高則只有45厘米左右。杖頭木偶分布很廣,幾乎在中國的各個省份都有流傳。木偶戲經常活躍在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場所,為百姓增添樂趣。
木偶戲角色大致與戲曲相同,有生、旦、凈、末、丑各種行當,加上特有的飛禽走獸。舊時操縱表演者只設正、副手,一般為父子或師徒。正手除操縱木偶表演外,還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縱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臺是2米長的“一字臺”,正、副手面向觀眾,并排坐定,操縱木偶在臺板上表演。正手還要能操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腳色的表演,掌握各種行當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聲調)的技巧。木偶戲是以手掌支撐木偶表演,操縱演員必須練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漳州木偶戲稱為北派,北派木偶戲的特點是京劇風味,擅演武打、短打戲,動作輕快靈活,善于刻劃鮮明的人物性格,音樂性強,富有節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動作。木偶戲是永春的小孩子們 期待的娛樂節目。杭州美猴王模仿秀表演
中國的木偶戲有記載 早是在什么時候?嘉興牛仔舞表演
《口技獵人》又名《兩個獵人》,木偶童話劇。作者莊火明。漳州市木偶劇團以該劇參加1987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節”表演,后再次修改,易名為《兩個獵人》《虞姬別》漳州木偶藝術學校根據傳統戲曲《霸王別姬》改編的劇目,它用傳統布袋木偶戲的表現手法和現代音樂的結構貫穿,簡于情節,重在人物性格和內心感情的抒發,唱腔部分用漳州薌劇演唱,許潔莉以嫻熟的木偶表演技藝,運用摔披風和雙劍舞動的特性動作,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歷史人物虞姬文武雙全的人物個性和真善美的內心情感。嘉興牛仔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