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很相似,只是規模小得多。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南北獅存在差異但都共同組成了傳統舞獅文化。
舞龍舞獅在中國,原是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民間傳統文體活動。青浦區舞龍舞獅演出
為大力弘揚民族傳統體育,進一步推動龍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江都農商行杯”全國農民舞龍舞獅大賽將于7月13日-15日在我區體育館舉辦。開幕式將于7月13日上午7:30分在風景秀麗的南水北調源頭公園舉行,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體育總局以及省、市、區多位領導出席開幕式,開幕式之前還將進行蘊含鄉土文化、龍獅文化和紅色文化的舞蹈《船娘》、龍獅表演《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不忘初心》、《龍的家鄉》四個節目的暖場表演
表演舞龍舞獅演出舞龍舞獅的南北的分別有哪些?
舞獅子的來源,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于是就把竹篦扎成若干應獅子模型,并涂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后,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節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引獅者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在“獅子采青”表演中,隊員配合默契,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睡、抖毛等動作一一展現,形態逼真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征。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后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舞獅人們在喜慶日子里用舞獅龍來祈禱獅子的保佑。
舞龍舞獅是中國的特色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聚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實際上,中國和西方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不太一樣,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精神信念和價值意識,而對“人”自身的反思特色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蘇州舞龍舞獅活動
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動作滑稽風趣。青浦區舞龍舞獅演出
與北派舞獅相對的南派又稱“醒獅”,獅舞則以表演“文獅”為主,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抓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在著裝上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只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一場成功的舞龍舞獅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和記住的不只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還有感受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緊張和歡樂,從而體現藝術帶來的巨大魅力。青浦區舞龍舞獅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