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頭雕刻是木偶戲道具制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屬于民間工藝美術,它與漳州布袋木偶戲一起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漳州木偶頭雕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及周邊地區。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指頭部造型。作為戲曲舞臺人物頭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畫,夸張的造型、豐富的表情、類型化的處理方式是漳州木偶頭雕刻的普遍特征。這一雕刻歷來師徒相承,且以家族的方式為主,一直流傳至今而無中斷。漳州木偶造型嚴謹,精雕細刻,彩繪精致,著色穩重不艷,保留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夸張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頭基本造型有生、旦、凈、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動物,還有傳統名劇的角色例如關公、曹操、《水虎傳》的梁山好漢等,種類繁多。雕刻大師如徐竹初、徐年松、許盛芳等。中國木偶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是傳統藝苑中的一朵奇葩。普陀表演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早在宋代即從杭州傳入,尊崇唐代杭州府城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祖師爺。其源頭是南宋臨安府的傀儡戲,南宋溫州戲文《張協狀元》第53出有一段木偶戲“舞鮑老”的表演場面可證。《平陽縣志》載:“南宋時,平陽民間已有木偶戲活動。”平陽還是南戲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平陽出戲子”之說。平陽木偶戲初分提線、杖頭、人偶三種,均傳自南宋都城杭州,即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篇‘傀儡’下注云:‘懸絲”、“杖頭”、“肉傀儡”三種。布袋木偶則是后世創造的。上述四種木偶,融為一體,同臺表演,為平陽木偶藝人首先開創,并且形成了獨特的演出習俗與禁忌。元明清以來,平陽木偶戲有了南戲的相互借鑒,從較原始較簡單的歌舞語言表達逐步走向較完整演繹故事情節的戲劇藝術。從劇本移植、曲牌、音樂唱腔及表演程式等對南戲的大量吸收,平陽木偶戲藝術逐漸走向發展完善。崇明生日木偶戲木偶戲中的木偶,造型逼真,活靈活現。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凈、丑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于世的雕刻大師。民國以后,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
家族傳承平陽民間木偶班社的成員大多為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他們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閑時全家出動組班演出,把演出報酬作為一種副業收入。他們的傳藝方式通常是父傳子、兄傳弟、弟傳侄,世代沿襲,人稱木偶世家。拜師學藝這是一種普及的傳承形式。徒弟拜師要簽訂合約,條件非常苛刻,學習三年期滿出師后學徒要為師傅演上一年。學徒大多數是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都能做到勤學苦練,得到師傅的關愛。在名師的手把手培養下,多數學徒都成了名師的繼承人。科班傳承為了更好地傳承木偶戲技術,由名師自創戲曲科班,制定一套嚴格管理的規章制度以及一系列的教習程序,從理論學習到基本功訓練,唱、做、念、打及各種形體動作、排練演出等,需兩年或三年時間不等。科班出來的演藝人員,由于經過系統規范的培訓,演藝素質普遍較高。成立傳承基地2008年將平陽木偶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之后平陽木偶戲傳承基地成立。2012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更名為“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被列為浙江省木偶戲保護傳承基地和溫州市文化建設示范點。木偶劇工作者們見證并創造歷史、感悟并傳播文化的精神,同我們這些淬煉身心、追尋旅程的人是一致的。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說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后,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興派)。福春派創始人陳文浦,福興派創始人林鵬。近200年來已傳7代,以福春派較盛。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有各類班社100多個。民國10年(1921年)前后,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恒福春等13班,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民國19年,金童興應僑胞之聘,遠渡實叻坡(新加坡)、緬甸仰光一帶演出3年之久。社會經濟蕭條,布袋戲走向衰落。木偶戲是永春的小孩子們 期待的娛樂節目。黃浦公司活動木偶戲
木偶戲演出以漢調為主,間唱客家山歌,對白用客家方言。普陀表演木偶戲
木偶戲遍及全國,按其表演方式,主要分為提線木偶、鐵枝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藥發傀儡、肉傀儡、水傀儡幾種。提線木偶是用線操縱動作的木偶,在古代稱為“懸絲傀儡”縱方式是在木偶的頭、身、腰、腿、手、腳、眼、嘴等關節處系上細線,將這些線集中串在操縱板上,使木偶懸吊起來。一個木偶一般有十幾根基本線,特殊角色多至三十余根。表演時,演員一手執操縱板提著木偶,一手撥弄不同的吊線,使木偶按照劇情要求做出各種動作,故又稱“線吊戲”提線木偶身高約66厘米,眼、嘴均可活動,主要流行于陜西、福建、廣東、湖南等地
普陀表演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