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的發展與分類:1857年,英國的伯琴(W.H.Perkin)將其發明的苯胺紫染料投入工業化,這是頭一個人工合成染料。染料生產一般以1857年作為分界線:1857年之前為天然染料的提取加工階段;1857年之后為合成染料的生產加工階段。據《染料索引》記載,全世界合成染料已達7000多種(包括有機顏料),經常生產的有2000多種。合成染料雖然只有160年的歷史,但發展速度驚人。染料的分類:染料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染料的性能和應用方法進行分類,成為應用分類;另一種是根據染料的化學結構或其特性基團進行分類,稱為化學分類。天然染料源于植物、礦物等,像靛藍取自藍草,色澤獨特且環保。江蘇環保染料批發
其它類型染料:除上述染料外,在常用的其它類型染料中,也由于其染料中使用了某些芳香胺中間體而成為禁用染料。如硫化類染料中的硫化黃棕5G(C.I.硫化棕10,53055)、硫化黃棕6G(C.I.硫化橙1,53050)、硫化淡黃GC(C.I.硫化黃2,53120)、硫化還原黑CLG(C.I硫化黑6)以及硫化草綠ZG、硫化墨綠GH等拼混硫化染料。在涂料色漿中,因采用含偶氮染料結構為固體制造的染料也受到禁用。包括永固橙G(C.I.顏料橙13,21110)、8205染料金黃FGRN、6103染料金黃FG以及8111染料大紅FFG等。北京冰染染料行價染料在繪畫中可用于調配出豐富多樣的色彩。
硫化染料:這類染料大部分不溶于水和有機溶劑,但能溶解在硫化堿溶液中,溶解后可以直接染著纖維。但也因染液堿性太強,不適宜于染蛋白質纖維。這類染料色譜較齊,價格低廉,色牢度較好,但色光不鮮艷。分散染料:這類染料在水中溶解度很低,顆粒很細,在染液中呈分散體,屬于非離子型染料,主要用于滌綸的染色,其染色牢度較高。酸性染料:這類染料具有水溶性,大都含有磺酸基、羧基等水溶性基因。可在酸性、弱酸性或中性介質中直接上染蛋白質纖維,但濕處理牢度較差。涂料:適合于所有纖維,通過樹脂機械的附著纖維,深色織物會變硬,但套色很準確,大部分耐光牢度好,水洗牢度良好,尤其是中、淺色。
先媒染再染色:植物染料的天然色素對水的溶解度小,但色素具有絡合配位基團,借助先媒染,使纖維上吸附的金屬離子絡合鍵而固著,如紫草、西洋茜。先媒后染法的染色過程與先染后媒法正好相反。其順序如下:媒染?染色?水洗?烘干。先媒染再染色再媒染:此種方法采用不同媒染劑分別先后處理織物, 可獲得比先媒染法或后媒染法均好的染色效果。還原法:植物中已存在形成天然色素化合物,而在染色過程中較終生成水不溶解的色素,如藍草。其他染色方法:利用植物染料中天然色素對酸堿性的溶解度不同,使之在纖維上固著染色,如紅花、郁金。合成染料誕生于19世紀,極大豐富了紡織品顏色選擇。
天然染料,一般來源于植物、動物和礦物質,以植物染料為主。植物染料是從植物的根、莖、葉及果實中提取出來。如:靛藍、茜草、紫草、紅花、桑、茶等。動物染料數目較少,主要取自貝殼類動物和胭脂蟲體內,如:蟲(紫)膠、胭脂蟲紅、蟲胭脂等。礦物染料是從礦物中提取的有色無機物質,如鉻黃、群青、錳棕等。近年來人們發現細菌、細菌、霉菌等微生物產生的色素也可作為天然染料的來源。天然染料定義:天然染料是指從植物、動物或礦產資源中獲得的、不經人工合成,很少或沒有經過化學加工的染料。 [1]染料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衣物、家具和汽車內飾等。安徽分散染料定制
染料的使用過程中,色彩搭配和色彩學的原理也需考慮。江蘇環保染料批發
蘇木,被譽為“蘇枋”,同樣是古代紅色染料的重要選擇。自西晉時期起,人們便開始利用蘇枋進行染色工藝。其內含的隱色素在空氣中能自然氧化成蘇木紅素,這種色素的化學成分為C16H12O5。值得注意的是,蘇枋的色素成分在熱水中溶解性極好,但纖維染色需要借助助染劑來實現。不同的助染劑會影響染得的色彩效果:使用鉻助染劑會呈現絳紅色至紫色的色調,鋁助染劑則帶來橙紅色,銅助染劑產生紅棕色,而鐵助染劑則呈現出褐色。此外,錫助染劑能帶來淺紅色至深紅色的豐富變化。在明代,劉基的《多能鄙事》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均有對蘇木染色工藝的詳盡記載。江蘇環保染料批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