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光伏發電、儲能電池、直流配電及柔性控制技術融合,可構建高效協同的 "光 - 儲 - 冷" 微網系統。該系統通過直流母線直接為制冷機組供電,省去傳統交直流轉換環節,減少約 5% 的電能損耗;光伏發電優先滿足制冷需求,多余電量存入儲能電池,夜間低谷時段釋放電能制冰,形成 "發電 - 儲電 - 儲冷" 的能源閉環。柔性控制技術可根據光照強度、負荷需求動態調節各設備運行參數,例如在多云天氣自動切換至儲能供電模式,保障供冷連續性。某園區應用案例顯示,采用直流配電技術后,制冷系統能效提升 18%,年耗電量降低 23 萬度,實現可再生能源與蓄冷技術的深度耦合,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新型技術范式。楚嶸冰蓄冷技術通過夜間制冰儲能,白天釋放冷量,平衡電網負荷波動。浙江小型冰蓄冷廠房改造
冰蓄冷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水的相變過程(液態→固態)實現能量存儲。在夜間電價低谷期,制冷機組將水冷卻至0℃以下,使其結成冰晶并儲存冷量;白天用電高峰時,冰晶融化吸收環境熱量,為建筑提供空調冷源。這種儲能方式比顯熱儲能(如水蓄冷)效率更高,因為相變過程釋放的潛熱遠大于溫度變化帶來的顯熱。例如,1立方米水在相變時可儲存約334兆焦耳的冷量,而同等體積水溫度下降10℃只能儲存42兆焦耳。這種特性使得冰蓄冷系統在相同體積下能存儲更多冷量,適合空間受限的建筑。浙江工業冰蓄冷廠房改造楚嶸冰蓄冷技術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助力綠色生態城市建設。
電網針對大工業用戶推行“基本電費+電度電費”的兩部制電價模式,其中基本電費可按變壓器容量或比較大需量來計費。冰蓄冷系統憑借轉移日間用電負荷的特性,能夠有效降低變壓器的裝機容量或需量值。以某工廠為例,其通過應用冰蓄冷技術,將變壓器容量從5000kVA下調至3500kVA,每年基本電費減少42萬元,再加上電度電費的節省,綜合效益十分突出。這種運行模式的優勢在于:一方面,減少變壓器容量可直接降低初期設備投資及后續維護成本;另一方面,通過“移峰填谷”降低比較大需量值,能避免因需量超標產生的額外費用。對于高耗能的工業用戶而言,冰蓄冷系統不僅實現了冷量的高效存儲與利用,還通過電價機制優化了用電成本結構,尤其適用于晝夜負荷差異明顯、電價峰谷差大的工業場景,為企業提升能源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食品加工、醫藥存儲等工業領域,生產過程對低溫環境要求嚴苛,且常存在間歇性冷負荷需求。冰蓄冷系統可與生產工藝深度結合,利用夜間電力低谷時段制冰儲冷,白天將冷量釋放用于產品冷卻或車間降溫。以某乳制品廠為例,其通過冰蓄冷系統為發酵車間提供穩定低溫環境,不僅規避了日間尖峰電價,還使年運行成本降低 35%。這種技術應用能精細匹配工業場景的冷量需求,在保障生產環境穩定性的同時,通過錯峰儲能明顯降低能源成本,尤其適用于對溫濕度控制嚴格、冷負荷波動明顯的工業生產場景,為工業領域的節能降耗與高效運行提供了可行方案。冰蓄冷技術通過“填谷”作用,平衡電網負荷曲線,延緩電網擴容。
中國向非洲國家輸出冰蓄冷技術以應對電力短缺難題。該技術利用非洲多地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夜間電網負荷低谷時段制冰儲冷,白天釋冷供冷,既緩解電網壓力,又減少柴油發電機使用。例如在肯尼亞內羅畢實施的冰蓄冷區域供冷項目,配套當地風電場資源,夜間利用風電驅動制冷機組制冰,將冷量儲存于大型蓄冷槽中;白天向 5 萬平方米的商業區集中供冷,替代傳統分散式空調。項目運行后,商業區日均減少柴油消耗 1.2 噸,電網峰荷時段供電壓力降低 15%,同時供冷成本較傳統方案下降 20%。這類項目通過技術適配與可再生能源結合,既解決非洲地區電力供應不穩定的問題,也為當地建筑節能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推動綠色低碳合作落地。冰蓄冷技術利用夜間低價電制冰,白天融冰供冷,降低空調成本。浙江工業冰蓄冷廠房改造
廣東楚嶸專注冰蓄冷系統研發,助力企業降低空調能耗,實現電力成本優化。浙江小型冰蓄冷廠房改造
廣州新電視塔冰蓄冷項目作為高度600米的地標建筑,電視塔空調負荷達12,000RT,其冰蓄冷系統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高效節能。系統運行中,夜間制冰量占日間冷量需求的65%,年節省電費超800萬元。設計亮點體現在三方面:分層蓄冷槽:利用建筑高度差構建自然分層結構,避免蓄冷槽內冷熱流體混合,提升冷量存儲效率;低溫送風技術:末端送風溫度低至4℃,較常規系統減少風機能耗30%,降低設備運行功率;熱回收系統:將融冰過程釋放的余熱回收用于生活熱水供應,系統綜合能效比達5.2,實現冷熱能協同利用。該項目通過空間結構與技術的結合,在超高層場景中實現了節能效益與系統穩定性的平衡,為同類建筑提供了可復制的工程范例。浙江小型冰蓄冷廠房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