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MarketsandMarkets 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水蓄冷市場規模達到 25 億美元,預計到 2029 年將增至 40 億美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 9.8%。這一增長趨勢主要由亞太地區推動,該區域在全球市場中貢獻了超過 40% 的份額。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地區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引擎,一方面得益于這些地區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建筑能耗增長,另一方面源于政策對節能技術的支持以及峰谷電價機制的普及。此外,歐美市場因既有建筑改造需求和可再生能源整合趨勢,也保持穩定增長。全球水蓄冷市場的擴張,反映出節能技術在商業建筑、數據中心等領域的應用潛力不斷釋放,行業正朝著高效化、低碳化方向持續發展。 廣東楚嶸研發分層蓄冷技術,水蓄冷系統儲能效率提升,占地更小。四川本地水蓄冷政策解讀
水蓄冷系統初投資相比常規空調會高出 15%-25%,主要是蓄冷罐、低溫管道及控制系統的投入增加。不過在運行階段,可通過峰谷電價差來抵消這部分增量成本。比如某辦公樓項目,初投資多投入 600 萬元,但每年能節省電費 90 萬元,按此計算靜態投資回收期約 6.7 年。要是再考慮需量電費的減免,回收期還能縮短到 5 年以內。這種投資模式在電價差較大的地區優勢明顯,雖然前期投入有所增加,但長期運行中,憑借電價差帶來的成本節約,能逐步收回額外投資,在經濟性上具備可行性,適合對節能和長期成本控制有需求的項目。四川本地水蓄冷政策解讀水蓄冷技術的熱回收功能,融冷余熱可用于生活熱水供應。
水蓄冷技術因系統構造簡單,初投資成本相對較低,但儲能密度為冰蓄冷的 1/3 至 1/5。以實際應用為例,1000 立方米的水蓄冷罐大約可存儲 3000RTH 的冷量,而相同體積的冰蓄冷槽存儲冷量可達 10000RTH 以上。這種技術的適用場景具有一定針對性,更適合冷負荷峰值不高、電價差較小或擁有充裕安裝空間的情況,像中小型商業建筑就常采用水蓄冷系統。這類建筑往往對冷量需求相對均衡,且有足夠場地容納較大體積的蓄冷罐,通過水蓄冷技術既能利用電價差降低運行成本,又能憑借簡單的系統結構減少維護工作量,在經濟性和實用性上達到較好的平衡。
水蓄冷技術是借助水的顯熱變化來實現能量存儲的方式。在夜間電價處于低谷階段,制冷機組會把水冷卻到 4 - 7℃,將冷量儲存起來;到了白天用電高峰時期,再通過換熱設備把冷量釋放到空調系統中。和冰蓄冷技術相比較,水蓄冷不需要處理相變過程,這使得系統結構更為簡單,不過它的儲能密度相對較低。就像 1 立方米的水,溫度下降 10℃能夠儲存大約 42 兆焦耳的冷量,要是想達到和其他儲能方式同等的儲能效果,就需要更大的體積。這種技術在合理利用電價差、平衡電網負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通過夜間儲冷、白天放冷的模式,為空調系統的運行提供了一種較為經濟的冷量供應方式。廣東楚嶸水蓄冷設備采用環保冷媒,符合歐盟RoHS環保標準。
部分用戶對水蓄冷技術存在認知偏差,誤認為該技術只適用于大型項目,卻忽視了其在中小型建筑中的適應性。事實上,模塊化水蓄冷裝置已實現技術突破,50RT 至 300RT 的規格能靈活適配酒店、醫院、寫字樓等中小型場景。這類模塊化裝置可根據建筑冷負荷需求靈活組合,占地面積小且安裝便捷,初投資能夠控制在 80 萬元以內。例如某連鎖酒店采用 150RT 模塊化水蓄冷系統,利用夜間低谷電蓄冷,配合峰谷電價差,3 年即可收回初期投資。技術的模塊化發展打破了規模限制,讓中小型建筑也能通過水蓄冷降低空調運行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這一應用趨勢表明,水蓄冷技術正從大型項目向多元化場景延伸,需要通過更多實際案例消除用戶認知誤區,推動技術在更寬闊領域的應用。水蓄冷與數據中心結合,利用服務器余熱融冷,提升綜合能效比。四川本地水蓄冷政策解讀
水蓄冷技術的食品冷鏈應用,乳制品廠年運行成本降低25%。四川本地水蓄冷政策解讀
歐盟 “地平線 2020” 計劃對水蓄冷與可再生能源耦合項目給予資金支持,推動技術創新。“AquaStorage4.0” 項目作為典型案例,聚焦自修復蓄冷材料研發,通過材料微觀結構設計實現水溫自動分層,避免傳統系統因熱混合導致的冷量損失,將系統使用壽命延長至 20 年。該項目整合材料科學、流體力學等多學科技術,開發的新型復合材料兼具蓄冷與自我修復功能,可在溫度波動時自動調整分子排列,維持穩定的熱分層狀態。歐盟通過此類項目促進水蓄冷技術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協同,提升綜合能效,為區域供冷系統提供低碳解決方案,助力實現歐盟綠色新政目標,推動能源系統向高效、可持續方向轉型。四川本地水蓄冷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