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四大轉變” 看城市更新 “煥新術”
來源:
發布時間:2025-03-07
從 “四大轉變” 看城市更新 “煥新術”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城市更新已成為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活力的關鍵舉措。城市更新并非簡單的舊城改造,而是一場涉及規劃理念、建設模式、治理方式、運營機制等多方面的深刻變革。從 “四大轉變” 視角深入剖析,能清晰洞察城市更新這一 “煥新術” 如何讓城市重煥生機。
一、規劃理念:從增量擴張到存量優化的轉變
傳統城市發展多依賴增量擴張,通過不斷向外拓展土地來實現規模增長。然而,隨著城市空間逐漸飽和,這種模式帶來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問題。如今,城市更新推動規劃理念向存量優化轉變。
以深圳為例,這座土地資源極度緊張的城市,通過城市更新對舊工業區、舊商業區等存量空間進行重新規劃。將老舊廠房改造為創意產業園,不僅保留建筑結構,還注入文化創意元素,吸引眾多創新企業入駐。原本閑置的空間被雞活,產業得以升級,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這種轉變意味著規劃者需更精細地梳理城市既有空間,挖掘潛在價值,以很小的資源投入獲取很大的效益產出,讓城市在有限空間內實現功能完善與品質提升。
二、建設模式:從大拆大建到大改小建、微改造的轉變
過去,城市建設常采用大拆大建模式,雖能迅速改變城市面貌,但易破壞城市歷史風貌與文化肌理,引發社會矛盾。當下城市更新倡導大改小建、微改造模式。
廣州永慶坊便是典型案例。在更新過程中,保留騎樓街的傳統風貌與建筑特色,通過局部修繕、內部功能調整,引入新業態。狹窄街巷得到清理整治,老舊房屋經改造成為特色店鋪、咖啡館。這種模式避免大規模拆除重建的高成本與高污染,保留城市記憶,以漸進式、微更新方式讓街區重煥活力,實現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生活需求的平衡,為城市注入獨特魅力。
三、治理方式:從職能部門主導到多元共治的轉變
城市更新涉及復雜利益關系,以往職能部門主導的治理方式難以充分滿足多元主體需求。如今,正逐步向職能部門、企業、社區居民等多元共治轉變。
上海靜安區的一些老舊小區更新項目中,職能部門搭建溝通平臺,引導居民參與方案設計,充分聽取意見。企業發揮資金與專業優勢,負責項目建設與后期運營。各方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居民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對更新成果認同感增強,更愿意維護社區環境。這種治理方式提高決策科學性,減少更新阻力,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讓城市更新更貼合居民實際需求。
四、運營機制:從一次性開發到可持續運營的轉變
過去城市開發多為一次性項目,建成后運營管理缺乏長效性。城市更新促使運營機制向可持續運營轉變。
成都太古里項目,在建成后持續優化運營策略。根據市場需求與消費者反饋,不斷調整業態布局,引入新品牌,舉辦各類文化活動。通過精細化運營,保持商業活力,實現長期穩定收益。同時,注重與周邊環境協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價值。這種轉變要求在項目規劃初期就考慮運營需求,將短期建設與長期運營有機結合,保障城市更新項目的持久生命力。
城市更新的 “四大轉變” 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城市 “煥新術”。規劃理念轉變為城市更新奠定方向,建設模式轉變賦予城市獨特氣質,治理方式轉變凝聚更新力量,運營機制轉變保障更新成果長效延續。通過這一系列轉變,城市實現從物質空間更新到功能品質提升、從硬件建設到軟件優化的全方面升級,讓城市在發展浪潮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持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