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血街舞團》到《這就是街舞》:DSP舞蹈教室的綜藝影響
當DSP舞蹈教室的學員在《熱血街舞團》的舞臺上完成融入十二木卡姆節奏的Breaking動作時,全國觀眾首例次看到:原來街舞可以這樣“有新疆味兒”。作為新疆只有連續受邀參與前列街舞綜藝的團隊,DSP用屏幕影響力,讓新疆街舞從地域符號變成全國關注的文化現象。
2018年,愛奇藝《熱血街舞團》開播,DSP團隊作為西北只有受邀隊伍,帶來原創作品《絲路街舞》。編舞中,他們將維爾族手鼓的節奏與Hip-hop的律動結合,舞者身著艾德萊斯綢元素服裝,用地板動作模擬沙漠駝隊的軌跡,演出結束后,導師王嘉爾直言:“這是我見過蕞有故事的街舞,讓我想去新疆看看。”這段表演在網絡上播放量破億,#新疆街舞有多絕#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讓DSP的名字走出新疆。
2020年,優酷《這就是街舞3》再次向DSP發出邀請。這次,團隊聚焦“少年成長”主題,編排了《街舞少年的一天》,用舞蹈還原新疆孩子從課堂到練舞房的生活場景,其中10歲學員古麗米熱的高難度定格動作,被網友稱為“新疆街舞的未來力量”。節目播出后,DSP少兒班咨詢量激增300%,不少家長留言:“原來新疆的孩子也能跳得這么專業,想讓孩子跟著學。”
綜藝舞臺不僅是展示窗口,更是文化輸出的渠道。DSP團隊在節目中始終堅持“不迎合、有特色”的創作原則,拒絕為了流量刻意制造話題,而是專注于將新疆的生活氣息、民族文化融入街舞。比如在《這就是街舞3》的復活賽中,他們用街舞演繹新疆民歌《黑眼睛》,將傳統唱腔的轉音轉化為舞蹈的頓挫感,讓評委張藝興感嘆:“這才是有根的街舞。”
除了臺前表演,DSP的教師團隊還在綜藝中承擔專業指導角色。百合老師作為《熱血街舞團》的特邀編舞,為全國20強選手設計融合民族元素的動作,將新疆街舞的教學理念傳遞給行業同仁。這種“臺前+幕后”的雙重參與,讓新疆街舞不僅被看見,更被行業認可。
從綜藝舞臺到網絡熱搜,DSP用屏幕影響力打破了人們對新疆的刻板印象——這里不僅有美景美食,更有充滿活力的街舞文化。正如團隊成員所說:“我們不是為了上電視而跳舞,而是想讓全國知道,新疆的年輕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