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浴療法是中醫藥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醫泡浴療法是以“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的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依據,以臟腑經絡理論為指導,是中醫學外調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泡浴的優點:患者易于接受,避免打針之痛,吃藥之苦,又為治病提供新的給藥途徑,可以彌補內治的不足。減少藥物的破壞,外用藥物不經消化道吸收,可以避免肝臟代謝功能的影響。用藥安全靈活,減少對消化道的刺激與對肝臟的損害,患者可以自己操作,方法簡單,便于應用。 小兒藥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機體的活力和抗病力。佛岡小兒泡浴裝修
小兒泡浴療法在中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非常適合東方人體質的保健方法。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殷時期就盛行用草本液進行沐浴,以調理、強健身體。漢代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就記載臨床常用的“坐浴”、“外洗”,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干金要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醫籍中均記載了保健水療,至清代保健浴水療更是發展完善,應用較廣。
泡浴的益處:
1、預防感冒,緩解發熱;2、驅寒保暖,潤膚止癢;3、消滯通便,健脾排毒;4、通經活絡,養元固本;5、提高免疫力;6、促進生長發育;7、舒緩情緒,提高睡眠;8、養膚、預防皮膚病。 容縣小兒泡浴使用方法和時間小兒藥浴的作用有哪些?
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
這個時候泡浴、洗個熱水澡,令人渾身暖洋洋,倍感舒適。
泡浴洗澡是一個讓氣血被動加速運行的過程,熱水溫熨周身,催動體內陽氣向外散發,氣血由里向表循環,可達到通絡的養生效果。但有些人洗完澡后感覺疲憊,泡完溫泉后感覺渾身沒力氣,甚至頭暈眼花,這可能是傷了“元氣”。
泡浴洗澡三個“不當”,可傷元氣:
01水溫不當洗澡水過冷,會使人體不得不將臟腑的陽氣向外輸布到皮膚,以抵抗寒邪,這會導致陽氣過度損耗。水溫過高會催動體內陽氣運行,加快水液布散,導致大量出汗,氣隨汗出,津氣損耗,故而產生明顯的疲乏之象,輕則頭暈眼花,重則虛脫休克。
02時間不當洗澡時間過長或過于頻繁,會導致過度出汗,容易損傷陰液,耗津傷血,損及陽氣,故而疲乏無力;皮膚則因缺乏津血滋養而變得干燥、松弛,甚至出現干皮、瘙癢癥等。
03洗后不當洗澡時及洗澡后一段時間內,皮膚腠理大開,機體衛外功能不足,如果此時不及時穿衣或停留在風口處,容易感受外邪,引起風寒、風熱等證,從而損耗正氣。
哪些孩子適合做小兒藥浴?
1、小兒不生病時,做保健藥浴可以增高益智增強抵抗力預防疾??;讓孩子達到少生病不生病。
2、小兒生病時,藥浴可輔助縮短病程,減少用藥。小兒藥浴適應癥:皮膚濕疹、小兒黃疸、強身健體、防暑;外感發熱、風寒感冒、反復上呼吸道疾病、咳嗽;消化不好、小兒疝氣、腦性癱瘓等。
3、小兒病好后,因用藥造成的腸道菌群失調,不想吃飯或體虛盜汗,抵抗力低下,保健藥浴推拿可以幫助盡快恢復體質,增強抵抗力以免再次生病,減少小兒經常奔波于醫院的風寒苦疾和吃藥打針的副作用。 為什么小寒節氣推薦小兒泡???
寶寶生病,難受了哭,吃藥哭,打針哭,家長心疼、焦慮且手足無措,有沒有一種輕松愉快的調理方式,遠離吃藥打針,且能治病防???祖國傳統醫學研究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同時也推崇“天人合一”、“樂與人和”的理想境界,并由此衍生了小兒藥浴療法。
藥浴療法,早在殷商時就已萌芽,當時的古人已知將中草藥與“洗浴”結合,能達到調理疾病、養生保健的作用。中醫藥浴真正作為一種中醫外治法,奠基于秦漢,發展于漢唐,充實于宋明,成熟于清。
較早關于藥浴的記載見于《黃帝內經》,“其受外邪者,漬形以為汗”,就是利用熱浴發汗,祛邪治病。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載有熏浴方8首,如用雷丸水浴調理嬰兒疼痛,韭和酒煮沸以其熱氣熏蒸來調理外傷等,是我國目前較早發現關于藥浴的文字資料。 小兒泡浴,讓孩子在輕松的泡澡中預防治病!柳州小兒泡浴裝修
小兒泡浴的注意事項有哪些?佛岡小兒泡浴裝修
小兒泡浴何時用?
生病時:泡藥浴可以輔助縮短病程,減少用藥,甚至一些小病(如感冒等)可以不用內服藥物;
病愈后:使用保健藥浴可以幫助盡快恢復,改善食欲不振、體虛盜汗等癥狀,增強抵抗力;
平時:保健藥浴及推拿可以健脾固衛、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幫助孩子強壯身體,少生病,建議每周兩到三次。
小兒泡浴主要適用于小兒外感發熱、 咳嗽、新生兒黃疸、夏季熱、濕疹、尿布皮炎等疾病以及反復易感的體弱兒日常調理。
注意事項:
1、根據患兒疾病的寒熱虛實、病情變化辨證施治。藥浴時家長或醫護人員需要在旁看護。
2、不宜在患兒過饑或過飽時藥浴,宜在兩餐之間,小兒安靜、情緒穩定時進行。嬰兒疲乏、精神不振時,不宜給予任何刺激。
3、浴液溫度要適中,不能過熱,以免燙傷,不能過冷,溫度過低達不到調養目的且容易受寒。
4、調養時間不宜過長;藥浴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佛岡小兒泡浴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