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器碼盤的材料有玻璃、金屬、塑料,玻璃碼盤是在玻璃上沉積很薄的刻線,其熱穩定性好,精度高,金屬碼盤直接以通和不通刻線,不易碎,但由于金屬有一定的厚度,精度就有限制,其熱穩定性就要比玻璃的差一個數量級,塑料碼盤是經濟型的,其成本低,但精度、熱穩定性、壽命均要差一些。分辨率—編碼器以每旋轉360度提供多少的通或暗刻線稱為分辨率,也稱解析分度、或直接稱多少線,一般在每轉分度5~10000線。旋轉編碼器是集光機電技術于一體的速度位移傳感器。它通常支持上位機通信協議,可以輕松地與其他控制系統進行交互。長度測量旋轉編碼器設備
單旋轉型數據與通常的絕對型編碼器具有同樣的特長。旋轉量數據也可作為絕對編碼器數據輸出,根據旋轉量數據的檢測方式,選擇需要或不需要電源斷開時的支持電源用電池的類型。使用增量型編碼器,可適用于編碼器在任意旋轉狀態下位置檢測場合。本型號為把旋轉角度通過2n的代碼作為絕對值編碼器,通過并聯輸出。因此,如果持有輸出代碼位數的輸出量。分辨率較大時,輸出量就會增加,方式是通過直接讀取輸出代碼,進行旋轉位置檢測。編碼器一旦被裝入機械,則可確定輸入旋轉軸的零位,一般把零位作為坐標原點,旋轉角度用數字輸出。此外,不會因干擾等發生數據錯落,也無需進行啟動時的原點復位。另外,因高速旋轉,不能讀取符號時,若降低轉速,則可讀取正確的數據,此外因停電等切斷電源,再次接通電源的情況下,也能讀取正確的旋轉數據。切管機旋轉編碼器采購平臺為了確保小型機器運行時精確準確度,可以使用旋轉編碼器來檢測驅動軸的精確位置。
旋轉編碼器(rotary encoder)也稱為軸編碼器,是將旋轉的機械位移量轉換為電氣信號,對該信號進行處理后檢測位置速度等信號的傳感器。檢測直線機械位移量的傳感器稱為線性編碼器[1]。一般裝設在旋轉物體中垂直旋轉軸的一面。旋轉編碼器用在許多需要精確旋轉位置及速度的場合,如工業控制、機器人技術、專業用鏡頭、電腦輸入裝置(如鼠標及軌跡球)等。以編碼器工作原理可分為:光電式、磁電式和觸點電刷式。-以碼盤刻孔方式不同分為:增量式和絕對式編碼器兩類。
旋轉增量編碼器可以使用機械、光學或磁性傳感器來檢測旋轉位置的變化。機械式通常用作電子設備上的手動操作“數字電位器”控制。例如,現代家庭和汽車音響通常使用機械旋轉編碼器作為音量控制。帶有機械傳感器的編碼器需要開關去抖動,因此它們可以處理的旋轉速度受到限制。當遇到更高的速度或需要更高的精度時,使用光學類型。旋轉增量式編碼器有兩個輸出信號A和B,在編碼器軸旋轉時發出一個正交的周期數字波形。這類似于正弦編碼器,它輸出正交的正弦波形(即正弦和余弦),因此結合了編碼器和旋轉變壓器的特性。波形頻率表示軸的旋轉速度,脈沖數表示移動的距離,而AB相位關系表示旋轉方向。低成本:旋轉編碼器多用于cPU系統,采用CPLD、FPGA等單片機,具有成本低的優勢。
輸出電路(1)開路集電極輸出:以輸出電路的晶體管發射極為共通型,以集電極為開放式的輸出電路。(2)電壓輸出:以輸出電路的晶體管的發射極為共通型,在集電極與電源間插入電阻,并輸出因電壓而變化的集電極的輸出電路。(3)線路驅動器輸出:本輸出方式采用高速、長距離輸送用的專業用IC方式,是依據RS422-A規格的數據傳送方式。信號以差動的2信號輸出,因此抗干擾能力強。接受線路驅動器輸出的信號時,可使用稱為線路接(4)補碼輸出:輸出上具備NPN和PNP2種輸出晶體管的輸出電路。根據輸出信號的「H」、「L」,2個輸出晶體管交互進行「ON」、「OFF」動作。使用時,請在正極電源、OV上進行上拉、下降后再使用。補碼輸出,包括輸出電流的流出、流入兩個動作,其特征為信號的上、下降速度快,可延長代碼的長距離。可與開路集電極輸入機器(NPN、PNP)連接。準確:旋轉編碼器能夠準確地記錄、計算和報告指定轉速。長度測量旋轉編碼器設備
旋轉編碼器的應用:機床。長度測量旋轉編碼器設備
旋轉增量式編碼器以轉動時輸出脈沖,通過計數設備來知道其位置,當編碼器不動或停電時,依靠計數設備的內部記憶來記住位置。這樣,當停電后,編碼器不能有任何的移動,當來電工作時,編碼器輸出脈沖過程中,也不能有干擾而丟失脈沖,不然,計數設備記憶的零點就會偏移,而且這種偏移的量是無從知道的,只有錯誤的結果出現后才能知道。解決的方法是增加參考點,編碼器每經過參考點,將參考位置修正進計數設備的記憶位置。在參考點以前,是不能保證位置的準確性的。為此,在工控中就有每次操作先找參考點,開機找零等方法。長度測量旋轉編碼器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