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韌帶承重小腿假肢按其接收腔的懸吊方法,又分為PTB(環帶式)、KBM(楔子式)、PTES(包膝式)三種:⑴PTB小腿假肢——帶有髕上環帶的髕韌帶承重小腿假肢,適用于小腿中部截肢的患者。⑵PTES小腿假肢——包膝式髕韌帶承重小腿假肢,這類小腿假肢的懸吊機能好,可用于小腿殘肢太短的截肢患者。⑶KBM小腿假肢——楔子式髕韌帶承重小腿假肢,這類小腿假肢只是采納了與PTES分歧的懸吊方法,穿戴表面略好于PTES,也適用于小腿殘肢太短的截肢患者。工具手是安裝在殘肢上的臂筒,臂筒被固定在殘肢上,臂筒的末端有工具銜接器。常州手指假肢裝配
制作假肢的材料主要是鋁板、木材、皮革、塑料和金屬機械部件。一個良好的假肢必需具備功能好、穿用舒適方便、輕便耐用和外觀近似健肢等條件。在我們所有使用的諸多假肢中,根據其使用的目的、部位、以及假肢的控制系統,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和名稱,裝飾性上肢假肢:這種假肢沒有從事工作和生活自理的功能,主要作用是彌補上肢外觀和維持肢體的平衡。主要用于上臂高位截肢和肩關節離斷、肩胛帶離斷者。工具手:是專為上肢截肢者設計制作的,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湖南矯形器假肢供應商假肢的制造需要考慮到個人的身體狀況、活動水平和外觀需求等因素!
小腿假肢訓練需要注意的事項:小腿假肢進行步態訓練的基礎條件:小腿假肢組裝完成后,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假肢高度,本人習慣的方式,先不著急鋸管,而是用書本厚度調節至雙側高度一致,然后調節假肢腳板和接受腔的對應關系。經站立訓練后,待患者能明確感知足部對應位置,既通常所說的足平放(足前掌、后跟、足內側、足外側均勻受力)后,即可較終確定假肢高度。當假肢高度調整到位,患者具備足部對應位置辨識能力時,就具備了小腿假肢進行步態訓練的基礎條件。小腿假肢進行步態訓練的步驟:支撐期足底滾動訓練。這一過程主要是體會腳板特性,訓練過程由雙手扶杠、單手扶杠(假肢對側)、脫杠組成。截肢患者用假肢支撐腿,由健側蹬離地面,感受向前步行時腳跟著地、腳平放、腳尖蹬離前,向后退步時腳尖著地→腳平放→腳跟離地前,這兩個階段的腳底滾動狀態。
上肢假肢按其功能分為:裝飾性上肢假肢、索控式上肢假肢、肌電控制上肢假肢、混合型上肢假肢。裝飾性上肢假肢:屬于被動型假肢。外觀上注重逼真,穿戴舒適、重量輕、操作簡便。具有一些上肢的基本功能,如被動開閉手、被動屈伸肘等。原則上適用于所有截肢平面,多用于截指、上肢高位截肢及某些難以安裝索控手的患者。索控式上肢假肢又稱“主動型抓握臂”,是自身力源型上肢假肢。它的功能活動是通過殘肢運動的肩帶控制系統來完成的。為了使各種功能能夠協同一致,還要求患者進行大量的訓練。索控式上肢假肢適用于除了手部截除以外的所有截肢平面,但對于高位截肢者,特別是肩部截肢者使用該假肢就很困難。常態時處于拇指、食指,中指捏取物體的功能位。假肢可以提供與真實肢體相似的感覺和運動功能!
用人體力學原理設計:接受腔,接受腔是指假肢上端容納殘肢的部分,它是人機的接口界面,主要起承擔體重、懸吊假肢并控制假肢運動的作用,對于假肢的舒適性、安全性及使用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傳統假肢的接受腔是插入式和開放式的,其殘肢與接受腔的接觸面和承重面都很小,并易產生活塞運動,導致殘肢容易磨破和萎縮。近年來,在接受腔的設計上更符合人體解剖學和生物力學:小腿假肢采用臏韌帶承重,大腿假肢采用坐骨承重,殘肢與封閉式的接受腔全接觸。因此,殘肢承重合理、穿戴舒適、懸吊能力強,減少了活塞運動,提高了假肢的穩定性和支配假肢運動的能力。在接受腔的制作工藝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接受腔范圍較廣采用合成樹脂增強材料和真空成型技術,提高了接受腔制作的精確性,減輕了重量,并實現了接受腔與假肢其它部件的分離,便于假肢的組件化生產。使用適合的內襯:內襯可以減少假肢與皮膚的摩擦,緩解疼痛和不適!紹興英中耐假肢供應商
假肢可以為截肢者提供身體平衡和支撐,有助于防止摔倒和其他意外傷害!常州手指假肢裝配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高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假肢技術也得到令人振奮的提高,其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當前,假肢的基礎理論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接受腔的口型、接受腔的受力分析及下肢假肢的步態分析等方面。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對不斷改進接受腔結構的合理性科學性、對下肢假肢人工關節功能的改善提高均具有重大指導作用。而現代數字化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普及應用,無疑為上述領域的研究增添了利器。運用掃描儀和傳感器作為數據輸入工具,運用計算機相應軟件建立的接受腔及假肢的三維立體模型,可以直觀地表現接受腔、假肢的受力狀態,動態地分析其行走步態。這可以說是當前假肢技術的熱門的研究方向。長期以來,截肢者在使用假肢行走時,一直是依賴于殘肢自身擺動所產生的慣性來帶動假肢的向前運動,其擺動的速度、幅度均難以控制,造成假肢的行走步態明顯與健肢不同,同時也要比健肢消耗更多的體能。常州手指假肢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