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空氣系統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已通過多項臨床研究得到驗證。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23年研究發現,在采用全空氣系統的辦公室中,員工因呼吸道疾病請假的天數減少42%,認知功能測試得分提高15%。這得益于系統對室內CO?濃度的嚴格控(≤800PPM),避免了傳統空調密閉環境下CO?積聚導致的頭暈、乏力等癥狀。此外,系統通過加濕模塊將濕度維持在40%-60%,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傳播(濕度低于40%時病毒存活率提高3倍)。對于過敏人群,其高效過濾系統可攔截90%以上的塵螨、寵物皮屑等過敏原,明顯降低呼吸道疾病發作頻率。北京協和醫院兒科病房采用全空氣系統后,患兒呼吸道患病率從18%降至7%,住院時間縮短2.3天。全空氣系統可配合地板送風末端使用。體感舒適全空氣系統雙風管系統
全空氣系統正在推動空調行業從“溫度調節”向“環境管理”轉型。傳統空調關注顯熱負荷,而全空氣系統通過集成濕度控制、空氣凈化與能量回收功能,實現了對潛熱負荷與空氣品質的同步管理。以丹特怡家“低碳之家”系統為例,其采用的地源熱泵技術,可使制冷COP值達到4.2,較風冷熱泵提升25%;冬季供熱時,系統通過土壤源換熱器吸收地下恒溫能量,能效比(COP)可達3.5,較燃氣鍋爐節能50%。此外,系統搭載的AI算法可根據用戶行為模式(如作息時間、溫濕度偏好)自動優化運行策略,進一步降低15%-20%的能耗。這種技術集成不但提升了用戶體驗,更推動了空調行業向綠色低碳方向演進。遠程全空氣系統防火設計全空氣系統可集成高效除霾過濾模塊。
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 2023 年的專項實驗數據顯示,在裝修后的 100㎡密閉空間中,傳統通風方式需 30 天才能使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濃度從 1.2mg/m3 降至國標限值(≤0.6mg/m3),而開啟全空氣系統后,達標時間可縮短至 12 天,效率提升 60%。系統通過精細控制風量風壓,配合管道內的光觸媒催化涂層,不只加速污染物排出,還能在氣流循環中分解殘留甲醛,使裝修后室內空氣質量在短期內即達到健康標準,為新居入住提供安全保障,尤其適合兒童房、老人房等對空氣質量要求更高的空間。
全空氣系統在通風凈化行業的突破,在于解決了“新風量”與“能耗”的矛盾。傳統通風系統為保證新風量,需持續運行大功率風機,導致能耗激增。而全空氣系統通過熱回收技術(全熱交換效率≥75%),將排風中的熱量/冷量回收至新風,減少空調負荷。以廣州某商場為例,采用開利全空氣系統后,新風量從30m3/(人·h)提升至50m3/(人·h),但空調能耗只增加8%,遠低于行業平均的25%。系統還配備智能風閥,可根據室內CO?濃度自動調節新風比(當CO?濃度>1000PPM時,新風量自動增加30%),避免過度通風造成的能量浪費。此外,其風管采用鍍鋅鋼板+聚氨酯保溫層,漏風率<1%,確保送風效率。全空氣系統需設置風管系統減振吊架。
全空氣系統在環境行業的應用,為建筑節能與碳排放控制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根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24年報告,商業建筑空調能耗占建筑總能耗的45%-60%,而全空氣系統通過集中處理空氣,減少末端設備數量,可降低輸配能耗20%-35%。以北京某超高層寫字樓為例,采用特靈全空氣系統后,通過過渡季無償供冷(利用室外新風降溫)和變風量調節,年節約標準煤12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噸。系統配備的智能控制平臺可實時監測室內外溫濕度、PM2.5濃度等參數,自動調節新風比和送風溫度,確保室內環境始終處于ASHRAE標準規定的舒適區間(溫度22-26℃,濕度40%-60%)。此外,其模塊化設計便于后期維護與升級,符合綠色建筑LEED認證要求。全空氣系統建議配置管道式濕度傳感器。體感舒適全空氣系統雙風管系統
全空氣系統建議采用橢圓形風管降噪。體感舒適全空氣系統雙風管系統
地下室潮濕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業主,而全空氣系統則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系統所配置的轉輪除濕模塊性能超卓,其蜂窩狀干燥轉輪由特殊復合耐熱材料制成,波紋介質中載有吸濕劑。在運轉時,可將相對濕度從 90% 降至 50%,只需短短 2 小時。像杭州綠城桃花源項目,經實測數據顯示,安裝全空氣系統的地下室墻面年返潮率從 42% 大幅降至 3%,霉菌滋生面積減少 91% ,有效避免了因潮濕導致的墻面損壞、家居霉變等問題。同時,系統采用正壓送風設計,通過持續向室內送入新風,使室內氣壓高于室外 5 - 10Pa ,形成一道無形的空氣屏障。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檢測表明,該設計可有效阻止氡氣等土壤污染物滲入,能將地下室氡濃度從 300Bq/m3 降至 50Bq/m3 以下,極大保障了地下室空間的空氣質量與居住者健康。體感舒適全空氣系統雙風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