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在供應鏈、冷鏈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積累,也將成為其發展預制菜業務的重要助益。盡管入局預制菜領域的生鮮電商企業具備諸多優勢,但同樣需要面臨重重挑戰。比如,在客戶獲取方面,雖然生鮮電商企業在 C 端市場 " 如魚得水 ",但預制菜 B 端市場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是不容忽視的市場。但是預制菜領域早有玩家深耕與此,和 B 端客戶建立起了深厚聯系,并且這些大客戶穩定性強,并不會頻頻更換合作伙伴,生鮮電商平臺要想拓展 B 端市場絕非易事。預制菜包括熱預制菜:包括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等需要消費者自行加熱即食的預制菜產品。深圳半加工預制菜供應
羊雜湯進地鐵站,預制菜自助售賣機能有人買單嗎?過去,當你在地鐵站,口渴了,可以通過自助售賣機買一瓶可樂,餓了,可以買一包零食充饑,而現在可以通過自助售賣機買預制菜。較近,預制菜進北京地鐵站,成了市場關注點。據《北京商報》報道,北京地鐵站內的自助零食柜又增添了新成員。近日,部分北京地鐵站內出現預制菜自助零售柜,售賣羊雜湯和兩種套餐,12元和9元的價格也較為親民,引起了不少乘客好奇。記者調查發現,該自助零售柜上印著“早餐晚餐都在這”,“早上上班帶走,在辦公室加熱即食”,“晚上下班帶走,為第二天準備早餐”等廣告語。重慶速食預制菜供應商預制菜根據包裝標準要求,需要將所有原料羅列出來,包括調味料中的相關添加劑。
據NCBD(餐寶典)發布的《2022中國預制菜產業指數省份排行榜》顯示,2022年我國預制菜產業指數排在頭一位的省份是廣東省,預制菜產業指數為80.39;山東省排名第二,預制菜產業指數為78.74;江蘇省排名第三,預制菜產業指數為59.86。預制菜下游的消費需求更多地源于B端,餐飲行業是預制菜消費的主要渠道。2015-2019年中國餐飲業收入持續增長,2020年受口罩沖擊中國餐飲業收入驟降,為39527億元,較2019年減少了7194億元,同比下降15.40%,隨著口罩的有效控制,餐飲業回暖,2021年中國餐飲業收入為46895億元,同比增長18.64%,2022年中國餐飲業收入為43941億元,同比下降6.40%。
從技術層面來看,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為預制菜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事實上,預制菜并不是什么新鮮產品,但此前受技術、消費者接受度弱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預制菜并沒有火起來。隨著冷鏈物流、真空慢煮、鎖鮮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以及應用,預制菜的產品質量、口感風味較以前也有所提升,其潛力也逐漸被釋放。從供給層面來看,預制菜行業參與者的不斷增多,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此前,預制菜的發展之所以顯得不溫不火,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產品種類有限,消費者選擇空間不多。近年來,各路玩家的不斷入局,行業競爭升溫,玩家們也圍繞著產品下功夫,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而隨著預制菜 SKU 數量持續擴增,可供消費者選擇的空間也持續擴大,這也帶動了預制菜行業的發展。預制菜主要是指預先制作好的菜品,通常包括料理包和半成品食材等。
不少消費者評價預制菜:跟堂食沒法比,嘗鮮后“打入冷宮”,議價能力與復購率并不高。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預制菜企業在平衡食材品質與成本的時候,很難做到兩全其美。預制菜廠家使用冷凍鎖鮮技術或冷藏技術保住口感,但如碰見品質較差的冷鏈物流服務商中途失溫、配送超時,就會導致口感變差。冷凍儲存的預制菜保質期一般在3-12個月,而冷藏儲存的保質期光只有3—6天。預制菜越新鮮,保質期越短,越受消費者青睞。調研發現:近4成消費者會選保質期7天以內的預制菜,只有2.4%消費者會選擇1年長保產品。預制菜是指將一些食材預先進行加工或烹飪,以半成品或成品的形式提供給消費者。重慶速食預制菜供應商
通常預制菜需要在冷鏈條件下貯存或運輸,供消費者或餐飲環節加工者簡單加熱或烹飪后食用.深圳半加工預制菜供應
設想一下,要備一桌菜,只有一小時,四川的東坡肘子、北京的烤鴨、福州的佛跳墻、江蘇的松鼠魚……只要你愿意,整席菜品都可以做到“加熱即食”。餐飲市場門檻不高,任何機會餐飲人都想嘗試。出餐快速、成本可控的預制菜,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餐飲店的廚房中,從冷菜、湯、主食、熱菜到甜品全方面覆蓋。4月12日-14日,在成都舉辦的第108屆糖酒商品交易會展會初次設立預制菜展區,展區內人流絡繹不絕。一些展商主打“零基礎創業”賣點,比如,一家烤鴨企業提供烤鴨半成品,售價為6元一斤,企業工作人員介紹,“會開火就能開店,1小時即可做出北京烤鴨”。深圳半加工預制菜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