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碑使中有關于唐明皇游月殿的故事。說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只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因此,獅子舞是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自此之后,舞獅便流入民間。唐朝的舞獅子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宴樂舞蹈在宮廷表演。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 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鎮江舞龍舞獅 開業
像眾多曲藝有各自的派系特點一樣,舞龍和舞獅也有南北的差別。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躥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因此學習舞獅也要訓練基本功,如壓腿、負重彈跳、舉高等,以及基本武術動作,如前后擺動、騰挪等。為了練習“舉起”的動作,就要從扎穩馬步開始。舞龍舞獅節目春節舞龍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征。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后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當西方國家的“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在中國大街小巷過得火爆熱烈時,當圣誕樹在中國商品店里晶瑩閃亮,圣誕老人的禮物成為中國兒童枕邊充滿神奇色彩的夢想時,我們國人是否還記得在我們自己的節日——春節里曾經有“舞龍舞獅”這么一個精彩紛呈閃亮奪目的特色文化?如果說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那么舞龍舞獅應當算作是經典的龍的文化之一。作為騰飛中的大中華,龍的精神無疑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們每個國人都應當將這種精神銘記在心,我們的龍文化更需要世代傳承、弘揚下去,**遺失。 時至,舞龍經過不斷發展和改進,經常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
徐水縣的舞獅子,仿照歷代石獅的形態,在色彩、造型、裝飾等方面利用夸張的藝術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古雅圓大的獅頭,寬闊隆起的前額,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張閉有度的大嘴,稍微顫動的雙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頭頂用彩綢扎成的彩球的映襯,更顯得獅子的威武雄壯,憨態可掬。脖子上安的一圈響鈴,隨著獅子搖頭晃腦的動作而丁當作響,煞是惹人喜愛。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后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一件花團錦舞獅子,是中國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亳州舞龍舞獅 開業
中國的舞龍舞獅運動,從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 為特點的民間傳統習俗活動,發展成為一種現代的體育運動項目。鎮江舞龍舞獅 開業
龍乃中國四靈,(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是能行云布雨、消災除疫、祥瑞降福的神物。龍是吉祥的象征,是呼風喚雨的主宰,它的力量,就連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的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有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鎮江舞龍舞獅 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