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干盜書》傳統(tǒng)劇目。取材于《三國演義》。寫蔣干奉曹操之命潛入周營。周瑜順水推舟施反間計,借曹操之手,除掉魏將水師提督張允、蔡瑁兩人,火燒赤壁,全殲敵軍。漳州布袋戲木偶大師楊勝雙手分別操縱蔣干與周瑜,表演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刻劃人物性格入木三分。1954年9月參加華東區(qū)戲曲觀摩演出,獲“特種藝術表演獎”。《鐘馗元帥》大型木偶神話劇,作者莊火明。劇情梗概:萬安城中,惡鬼作孽。無辜孩童神秘失蹤。伏魔元帥鐘馗率眾進城捉鬼,初戰(zhàn)告捷。豈料除掉明鬼,還有暗鬼,更有陰陽兩面吸血鬼。鐘元帥逞智斗勇,深入鬼窟,察尋鬼蹤,終于擊斃吸血鬼王縣令,大獲全勝。此劇于1990年7月16日由漳州市木偶劇團首演,并參加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獲“木偶藝術創(chuàng)新獎”、“木偶劇本獎”、“木偶布景設計獎”、“演員獎”。鐵枝木偶戲是在廣東一帶流行的民間傀儡戲,也叫“鐵線木偶戲”“陽窗紙影戲”。白蘭花
肉傀儡是用真人裝扮的傀儡戲,這是從南宋時開始出現(xiàn)的木偶戲新種類。宋人筆記《都城紀勝》中記載:“肉傀儡,以小兒后生輩為之。”但未具體說明肉傀儡的表演形式,一般認為是幼童騎在成人肩上,或在大人的托舉下表演各種技藝。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錄了張逢喜、張逢貴兩位臨安(今浙江杭州)出名的肉傀儡藝人的名字,說明肉傀儡在當時是受到人們喜愛的偶戲種類之一。另外,至今仍活躍在民間的飄色表演則被認為是肉傀儡的延續(xù)。飄色活動中由真人裝扮的表演者在造型、服裝的烘托下,如同在空中自由飄蕩。蘇州爵士舞表演根據(jù)操縱方式不同,木偶分為提線木偶和掌中木偶。
鐵枝木偶(紙影戲)傳入粵東有七百年左右的歷史,是潮汕地區(qū)戲劇藝術的奇葩。晚清以前,紙影戲叫“竹窗紙影”,以牛皮雕成各種人物形狀,彩色裝飾,表演時臺內(nèi)置一油燈,臺面裝一竹框,以透明白紙糊之,以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紙影”。至清末,改影現(xiàn)為形現(xiàn),即牛皮雕形而為木偶造型,背部及兩手穿鐵線三條作為操縱,臺前改掛繡幕,成木偶戲,普遍仍稱紙影戲、皮猴戲或圓身戲。木偶戲從屬于地方劇種,當?shù)亟詾槌币舭唷M砬逯撩駠鴷r期,揭陽鐵枝木偶戲十分普及,在漁湖范圍內(nèi)有近三十班。潮音戲班實行童伶制時,揭陽許多出名的潮劇藝人都來自紙影班。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紙影戲曾被視為“四舊”而銷聲匿跡。1978年開放以后,紙影戲才有演出市場,成為我國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明清之際,木偶的布線比較簡單,頭部耳朵上方左右各一根,背部上方一根,左右手、左右腳各兩根,一共七根線。這七條線的功用分別是:頭部左右兩根線,用以支撐木偶全身的主要重量,承擔著平衡身軀、調(diào)整頭姿、調(diào)整身姿和控制全身轉(zhuǎn)動的功能。背部的一條線,一般裝在木偶的頸椎關節(jié)上,主要用于調(diào)整木偶的平衡和穩(wěn)定,可做跪、坐、拜、進、退以及埋頭、俯首等動作。以上三條線為重要,故而被木偶藝人們稱為木偶的基本生命線。左右手兩條線,控制著木偶手上、下、左、右以及張、合的活動,可做操拿物品、捧杯、拿筆、持劍等多種動作。左右腳兩條線,穿在木偶的腳踝上,可完成行走、抬足、轉(zhuǎn)身、端坐、跪拜、起立等動作。
木偶劇工作者們見證并創(chuàng)造歷史、感悟并傳播文化的精神,同我們這些淬煉身心、追尋旅程的人是一致的。
新中國的誕生,給布袋木偶戲表演的一代宗師楊勝呈現(xiàn)出一片新的藝術天地,他更加致力于布袋木偶戲藝術的探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變,奠定了當代布袋木偶戲表演的基本模式。舊時,布袋木偶表演局限于上半身,下半身沒有動作。楊勝為木偶穿上彩褲,配靴,模擬京劇臺步,設計了木偶的走路動作,表演更為逼真。他對舞臺、道具、操縱方面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把舞臺加寬至一丈六尺,木偶增高至一尺二寸。這樣一來,既增加表演的木偶數(shù)量,表現(xiàn)更為廣闊的藝術場面,也容納了更多的觀眾。楊勝又改演員坐式操縱表演為立式操縱表演,這就解決了演員操縱木偶的間接傳遞表現(xiàn)難題,達到演員、木偶、角色三者感情和動作的一致。 木偶系表演的技法,也在不斷地更新?lián)Q代。京劇敲樂表演
傳統(tǒng)的木偶戲班規(guī)模是很小的。白蘭花
傳統(tǒng)的布袋木偶戲根據(jù)表演的樂調(diào)、詞調(diào)與戲路劃分,可以分為南、北兩種不同的流派,它們之間主要的區(qū)別在于音樂唱腔和表演風格上。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區(qū),唱的是南調(diào),也就是傀儡調(diào),表演上采用梨園戲做派;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則歸屬與北派,唱的是北調(diào),如昆腔、京調(diào)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戲做派。如今,隨著布袋木偶戲的不斷發(fā)展與文化的不斷融合,南北兩派的特點也逐漸交融。現(xiàn)今,隨著漳州市木偶劇團和木偶學校的蓬勃發(fā)展,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漳州人提起對布袋木偶戲的普遍印象,已不再是過去搬張小板凳到廟口搭設的木制彩樓下,引頸翹首看著演員們拿著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木偶,上演著三國演義等傳統(tǒng)劇目了。如今的布袋木偶戲,不僅題材更加寬廣,形式也更加多樣。白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