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傀儡是用真人裝扮的傀儡戲,這是從南宋時開始出現的木偶戲新種類。宋人筆記《都城紀勝》中記載:“肉傀儡,以小兒后生輩為之。”但未具體說明肉傀儡的表演形式,一般認為是幼童騎在成人肩上,或在大人的托舉下表演各種技藝。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錄了張逢喜、張逢貴兩位臨安(今浙江杭州)出名的肉傀儡藝人的名字,說明肉傀儡在當時是受到人們喜愛的偶戲種類之一。另外,至今仍活躍在民間的飄色表演則被認為是肉傀儡的延續。飄色活動中由真人裝扮的表演者在造型、服裝的烘托下,如同在空中自由飄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不同場合的需要,木偶戲的劇本也常更常新。合肥威風鑼鼓表演
布袋木偶因身似布袋而得名,表演時,木偶藝人的手掌套上木偶,杖頭木偶是以木杖操縱動作的木偶。杖頭木偶起源較早,遲在唐代已經出現,木偶藝人憑借手指、手掌和手腕的活動,使木偶按照劇情要求模擬角色的各種動作,故又有“掌中木偶”和“掌中戲”之稱。布袋木偶流行于中國的許多地區,河北、湖南、陜西、四川等地的布袋木偶,偶身長約27厘米,形象粗獷,一般眼嘴不能活動,有臂,無手無腳,取拿東西則用手臂夾住。布袋木偶裝備簡便,演唱和伴奏均可由一人承擔,木偶藝人用一條扁擔即可挑起全部行頭,走村串戶進行表演,故又稱為“扁擔戲”“獨角戲”或“背擔戲”布袋木偶戲的特點是:一條扁擔支起一座舞臺,以兩面銅鑼和一個哨子作為音響,一個演員兼唱各種角色。演出時,木偶藝人手擎木偶舞弄,腳踏鑼鼓,口頌唱詞。有時木偶藝人的口內也會銜一只哨子,吹奏簡單的曲子,或模仿馬嘶鳥鳴等聲音。演唱劇目多為兩個角色的對子戲,如《豬八戒背媳婦》《王小二打虎》等,詼諧滑稽,妙趣橫生杭州鋼琴表演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
布袋木偶,不言自明,木偶頭是個臉譜式的,并且是神態凝固的表情。木偶雕刻師把劇目中的一個人物頭像,雕刻成笑臉,那么這幅臉譜就要應付人物、劇情在瞬間中的不同表情變化。簡而言之:木偶頭刻的是一個笑臉,當要它表現哭泣時,它還是個笑臉。那么,寫個能體現木偶人的表演情節,是劇作家應該深入考究的。所以,木偶劇作家在創作時,不得不考慮這方面的問題。而且,要讓劇目更貼近木偶藝術規律,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來。《大名府》這出戲,之所以是極為符合木偶表演藝術規律的劇目。布袋木偶,眾所周知,木偶是個“啞巴”。木偶不會說話。解決木偶的語言,讓木偶說臺詞,只能配音。這是它的特色也是缺陷,也是它的優點。為木偶配音,天然合理。然而,就因為它是啞巴,所以就揚此短,為此長,讓木偶劇演出啞劇也是一種比較好選擇。
水傀儡是以水流作動力的傀儡戲。水傀儡起源很早,在漢代已經出現,自宋代起在宮廷中較為盛行,一度成為皇室貴族消暑納涼的主要娛樂活動。水傀儡用較輕的木材雕刻而成,裝在長竹板上。表演時將木偶放浮在水面較大的水池或湖中,藝人在岸邊敲鑼打鼓,配合木偶所做的釣魚、劃船、擊球、舞蹈等動作進行說唱。水傀儡演出的劇情生動有趣,如鄭和下西洋、孫悟空大鬧天宮等。但到了清代,由于對表演場地的要求較高,這種借助水的浮力進行表演的木偶,也被以手舉著木偶歌唱的杖頭木偶取代。
國內木偶動畫片是由木偶戲發展起來的。
木偶無處不在,又從不現身。正因為他不現身,鬼才成其為鬼,神才成其為神,英雄方能平定天下,霸主方能統懾四極,木偶方能擺布看客,看客方能服膺木偶。天上地下仿佛真有一只翻不出去的手,這叫命運。灰撲撲的村落在塵土后面靜著。有幾頭老牛蒙了竹編的眼罩,拉著粗重的磨盤,一圈一圈走路。即使花崗石上雕著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也并不減輕磨盤的重量。沒有誰留意它們已經拉了幾個時期,沒有誰留意它們的步履遲滯,委頓。它們并不抱怨,它們活著,就一圈一圈走路木偶的提線有10來根, 多的有30來根,線越多越靈活。蘇州肚皮舞表演
木偶戲經常活躍在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場所,為百姓增添樂趣。合肥威風鑼鼓表演
制作木偶頭就要把木頭鏤空雕刻,木頭鋸成木坯后,要劃出面部中線,定出五官,削出兩頰,雕刻后安上活動的嘴和眼睛,然后裱褙棉紙,涂上過濾的黃土、膠水,再修光、彩繪、蓋蠟、安胡須等,軀體以竹篾細扎,四肢用苧麻編織。其中工藝極其繁瑣,做出來的木偶卻是再精致不過了!提線木偶是通過幕后演員的操縱,使得觀眾見到的動作“宛若真人”、“不異于生”。其操縱手段是“提線”,就是通過懸著的絲線的牽提使木偶人“活”起來,一個木偶通常需要16根線。所以說木偶的“表演”全靠表演木偶的藝人承擔,木偶表演者一定要熟悉劇中人的性格并通過連續的動作表現出來,這就需要作者在掌握劇情的前提下苦練操作功夫,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必須恰如其分合肥威風鑼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