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木偶戲又名布袋戲、掌中戲,起源于17世紀,是發源于閩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表演風格細膩、生動有趣,具有高超技藝,是福建常見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戲曾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其戲偶被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收藏。2006年,經批準,布袋木偶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布袋木偶產生于明朝。因布袋木偶頭部連在布袋上,藝人用手伸入布袋內操縱木偶,故稱“布袋戲”。明清至今,流傳于閩南民間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頭和木偶的衣服連接起來,衣服像一條口向下開的布袋。木偶劇工作者們見證并創造歷史、感悟并傳播文化的精神,同我們這些淬煉身心、追尋旅程的人是一致的。青浦木偶戲價格
家族傳承平陽民間木偶班社的成員大多為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他們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閑時全家出動組班演出,把演出報酬作為一種副業收入。他們的傳藝方式通常是父傳子、兄傳弟、弟傳侄,世代沿襲,人稱木偶世家。拜師學藝這是一種普及的傳承形式。徒弟拜師要簽訂合約,條件非常苛刻,學習三年期滿出師后學徒要為師傅演上一年。學徒大多數是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都能做到勤學苦練,得到師傅的關愛。在名師的手把手培養下,多數學徒都成了名師的繼承人。科班傳承為了更好地傳承木偶戲技術,由名師自創戲曲科班,制定一套嚴格管理的規章制度以及一系列的教習程序,從理論學習到基本功訓練,唱、做、念、打及各種形體動作、排練演出等,需兩年或三年時間不等。科班出來的演藝人員,由于經過系統規范的培訓,演藝素質普遍較高。成立傳承基地2008年將平陽木偶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之后平陽木偶戲傳承基地成立。2012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更名為“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被列為浙江省木偶戲保護傳承基地和溫州市文化建設示范點。青浦專業木偶戲根據操縱方式不同,木偶分為提線木偶和掌中木偶。
20世紀50年代,推行劇本制,音樂開始根據劇目特點進行配曲,故有京劇、薌劇、民間音樂、兒童音樂、歌舞曲等各種樂調。漳州市木偶劇團因常有出國及招待演出的任務,對傳統的折子戲,劇本、表演和唱白已完全定型,如《雷萬春打虎》、《蔣干盜書》、《戰潼關》等,仍采用京劇。全本戲、連本戲和部分語言生動的“墜仔戲”,采用通俗易懂的薌劇音樂。新創作的兒童劇、童話劇按兒童音樂的特點譜寫,有的則吸收民間音樂以普通話演唱,如《傘和公文包的故事》、《姐弟倆》等。有的劇目,則同時有幾種配音,《奇襲白虎團》就有薌劇、京劇和潮劇3個劇種的演出本,京劇和潮劇用錄音帶配演。參加省及全國會演和拍制影視片的全本戲,如《八仙過海》、《擒魔傳》、《鐘馗元帥》、《狗腿子的傳說》等均以薌劇音樂為主,或以薌劇的曲牌為素材,進行創作加以延伸和擴展,間或采用兒童音樂。業余劇團則單一采用薌劇音樂。60年代以來,出國演出的劇目多改用錄音帶配演,少用現場演唱
為了加強對平陽木偶戲的保護,平陽縣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如將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由差額撥款集體事業單位轉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同時加大對劇目建設和下鄉公益演出的經費投入,重視平陽木偶人物造型的開發生產,加強木偶劇團演藝隊伍建設,解決木偶劇團演職員人才短缺的問題等等。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則加強自身建設,進行文化體制,劇團人員的工作活力。該中心不斷創作作品,積極參加各類重大賽事展演,開展公益性送戲演出活動(每年達150多場)。該中心還積極創新,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比如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辦木偶表演與木偶造型設計人才班,面向全國招收學生,并開辦平陽木偶戲暑假、寒假培訓班,為上海戲劇學院木偶系學生進行木偶基本功、甌劇唱腔等內容的授課和培訓,同時還派教師到上海戲劇學院授課。同時加強對傳統經典的挖掘工作,通過邀請老藝人口述劇本,整理具有參考借鑒價值的傳統手抄本劇本,并征集民間有價值的劇目手抄本,進一步擴展了木偶戲保護外延。
對于木偶戲的發展,普遍的說法是,出現在漢朝,興盛在唐朝。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木偶戲道具制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屬于民間工藝美術,它與漳州布袋木偶戲一起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漳州木偶頭雕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及周邊地區。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指頭部造型。作為戲曲舞臺人物頭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畫,夸張的造型、豐富的表情、類型化的處理方式是漳州木偶頭雕刻的普遍特征。這一雕刻歷來師徒相承,且以家族的方式為主,一直流傳至今而無中斷。漳州木偶造型嚴謹,精雕細刻,彩繪精致,著色穩重不艷,保留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夸張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頭基本造型有生、旦、凈、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動物,還有傳統名劇的角色例如關公、曹操、《水虎傳》的梁山好漢等,種類繁多。雕刻大師如徐竹初、徐年松、許盛芳等。國內木偶動畫片是由木偶戲發展起來的。青浦商店開業木偶戲
木偶動畫是一種以立體木偶為表現形式的定格動畫,由木偶戲發展而來。青浦木偶戲價格
提線木偶是指在表演時藝人通過提拉絲線來控制木偶做出各種演出動作。提線木偶高約兩尺(1尺約為0.33米),由四肢、偶頭、籠腹、偶衣以及提線和勾牌等組成,偶頭多以柳木、樟木等為原料雕制,中空,內部有聯動裝置,可以操控偶頭做出閉眼、張嘴等表情;籠腹多為竹制,主要是為減輕重量。手有舞弄棒和揮扇走筆的“文”、“武”之分,腳按有無鞋襪等分為旦、赤、靴等種類;提線平均長3尺,長可達6尺,線數5-16條、多者可達30條;勾牌是藝人通過提線操縱木偶關節活動的終端。提線木偶以流行閩南地區的泉州木偶戲為有名,有絲戲、懸絲傀儡、加禮、嘉禮等名稱。“加禮”是指福建地區在婚嫁等隆重節日中,以表演提線木偶戲為大禮。青浦木偶戲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