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團長在木偶制作間內全神貫注地為新研制的木偶機器人制作偶頭。陳團長與木偶戲的不解之緣起于兒時,幼年時就特別喜歡看木偶戲,那時還沒有什么劇場之類的,就是走街串巷。每次有戲班子來演出的時候,她都先跑去。因為村和村是相連的,戲班子也會去相鄰的村子輪回演出,演出的時候她也會跟隨著戲班子重復觀看木偶戲演出。從兒時跟著村里的戲班學習,到后來正式拜師學藝并成為木偶戲的傳人。陳團長一路走來積累了許多經驗,從中也發現傳統木偶在表演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短板,例如木質木偶動作相對簡單,表演中耗費較大的人力、物力,演出的場次就會受到局限。傳統木偶的內核結構就是木質結構支撐,現在木偶內核結構是用機器人技術,融入現代的科技,自動化的演出舞臺,再加自動化的木偶機器人去演出,就不會受人員、場地的局限,極大地提升現場演出效果。木偶戲深深地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也弘揚、傳承了中華民族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松江木偶戲活動
造型藝術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設計,就一般情況而言,提線木偶造型較高,多在2.2尺左右。關鍵部位均綴以提線,多可達三十多條,至少也有十余條,如進行特技表演還須根據需要增加若干輔助提線。木偶人表演各種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藝的水準,完全取決于藝人的操作技巧,這是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水平高低的關鍵。杖頭木偶高于提線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裝有三條操作線,兩條牽動雙手,一條支配頭部與身軀表演。布袋木偶造型小,只有7寸左右,靠藝人兩手托舉表演,操作技藝特別,不同于提線和杖頭木偶。根據木偶的結構和演員操縱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又可分為不同的種類。徐匯國慶木偶戲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
木偶戲遍及全國,按其表演方式,主要分為提線木偶、鐵枝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藥發傀儡、肉傀儡、水傀儡幾種。提線木偶是用線操縱動作的木偶,在古代稱為“懸絲傀儡”縱方式是在木偶的頭、身、腰、腿、手、腳、眼、嘴等關節處系上細線,將這些線集中串在操縱板上,使木偶懸吊起來。一個木偶一般有十幾根基本線,特殊角色多至三十余根。表演時,演員一手執操縱板提著木偶,一手撥弄不同的吊線,使木偶按照劇情要求做出各種動作,故又稱“線吊戲”提線木偶身高約66厘米,眼、嘴均可活動,主要流行于陜西、福建、廣東、湖南等地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凈、丑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于世的雕刻大師。民國以后,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木偶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是需要用木偶來進行戲劇表演。
《蔣干盜書》傳統劇目。取材于《三國演義》。寫蔣干奉曹操之命潛入周營。周瑜順水推舟施反間計,借曹操之手,除掉魏將水師提督張允、蔡瑁兩人,火燒赤壁,全殲敵軍。漳州布袋戲木偶大師楊勝雙手分別操縱蔣干與周瑜,表演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刻劃人物性格入木三分。1954年9月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獲“特種藝術表演獎”。《鐘馗元帥》大型木偶神話劇,作者莊火明。劇情梗概:萬安城中,惡鬼作孽。無辜孩童神秘失蹤。伏魔元帥鐘馗率眾進城捉鬼,初戰告捷。豈料除掉明鬼,還有暗鬼,更有陰陽兩面吸血鬼。鐘元帥逞智斗勇,深入鬼窟,察尋鬼蹤,終于擊斃吸血鬼王縣令,大獲全勝。此劇于1990年7月16日由漳州市木偶劇團首演,并參加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獲“木偶藝術創新獎”、“木偶劇本獎”、“木偶布景設計獎”、“演員獎”。木偶戲經常活躍在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場所,為百姓增添樂趣。徐匯國慶木偶戲
在木偶戲表演中有一種提線木偶,又稱“懸絲傀儡”.松江木偶戲活動
木偶戲角色大致與戲曲相同,有生、旦、凈、末、丑各種行當,加上特有的飛禽走獸。舊時操縱表演者只設正、副手,一般為父子或師徒。正手除操縱木偶表演外,還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縱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臺是2米長的“一字臺”,正、副手面向觀眾,并排坐定,操縱木偶在臺板上表演。正手還要能操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腳色的表演,掌握各種行當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聲調)的技巧。木偶戲是以手掌支撐木偶表演,操縱演員必須練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漳州木偶戲稱為北派,北派木偶戲的特點是京劇風味,擅演武打、短打戲,動作輕快靈活,善于刻劃鮮明的人物性格,音樂性強,富有節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動作。松江木偶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