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說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后,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興派)。福春派創始人陳文浦,福興派創始人林鵬。近200年來已傳7代,以福春派較盛。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有各類班社100多個。民國10年(1921年)前后,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恒福春等13班,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民國19年,金童興應僑胞之聘,遠渡實叻坡(新加坡)、緬甸仰光一帶演出3年之久。社會經濟蕭條,布袋戲走向衰落。木偶動畫是一種以立體木偶為表現形式的定格動畫,由木偶戲發展而來。山東節慶木偶戲
布袋木偶戲的舞臺寬約兩米、臺面底板高約1.70米,縱深約2米左右。演出時,演員是套著木偶,舉手于頭頂表演的。傳統的布袋戲舞臺美術是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車旗等發展而來。木偶高只8寸,舞臺為6尺左右的“一字臺”,表演區域很小(木偶、舞臺的長度均按當時采用的市制計量,下同)。正副手坐在長板凳上,面前掛著一條用木框固定起來、中間綴上紗布的素幕,“隔簾說古”進行表演。左右有供木偶出入的垂簾。舞臺外觀設計講究,框架用木制精雕細刻的各種古代人物和花紋圖案構成。20世紀30年代,民間藝人徐年松首先在陳南田的戲班“新南福春”進行舞臺美術改變,在表演區吊掛畫有宮殿、公堂、花園的畫布。這是漳州木偶戲早的布景。 北京木偶戲團隊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附加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戲又名布袋戲、掌中戲,起源于17世紀,是發源于閩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表演風格細膩、生動有趣,具有高超技藝,是福建常見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戲曾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其戲偶被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收藏。2006年,經批準,布袋木偶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布袋木偶產生于明朝。因布袋木偶頭部連在布袋上,藝人用手伸入布袋內操縱木偶,故稱“布袋戲”。明清至今,流傳于閩南民間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頭和木偶的衣服連接起來,衣服像一條口向下開的布袋。
《口技獵人》又名《兩個獵人》,木偶童話劇。作者莊火明。漳州市木偶劇團以該劇參加1987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節”表演,后再次修改,易名為《兩個獵人》《虞姬別》漳州木偶藝術學校根據傳統戲曲《霸王別姬》改編的劇目,它用傳統布袋木偶戲的表現手法和現代音樂的結構貫穿,簡于情節,重在人物性格和內心感情的抒發,唱腔部分用漳州薌劇演唱,許潔莉以嫻熟的木偶表演技藝,運用摔披風和雙劍舞動的特性動作,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歷史人物虞姬文武雙全的人物個性和真善美的內心情感。木偶劇工作者們見證并創造歷史、感悟并傳播文化的精神,同我們這些淬煉身心、追尋旅程的人是一致的。
傳統傀儡戲舞臺,很長時間承襲戲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場所亦與戲曲合一。提線戲舞臺,多數是露天舞臺,背部設有遮擋操縱者的帷幕,以及“出將”、“入相”的木偶上下場門,演員持線板立于幕后操縱木偶表演,觀眾可從三面欣賞。布袋戲舞臺具中國殿閣建筑風格,木雕金飾,組合靈活,空間自由,典雅玲瓏,堪稱工藝絕品。近幾十年來,成為劇場藝術的木偶,承前啟后,借鑒現代戲劇藝術之長,采用新材料,聲、光、電一體化,營造氛圍,加設幕位、景別,強調舞臺布局的多方位效果,形成了框式結構的多功能木偶戲舞臺,突出其藝術的綜合性。強調動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結構,撤去遮擋物,人偶同臺甚至走出舞臺,一個作品中同時出現提線、杖頭、布袋等幾個木偶品種,“黑絲絨木偶”的使用,多景區的空間調度,大舞臺手段的運用,無一例外地深化著木偶藝術的品格,同時也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傳統戲《金鱗記》、《大鬧天宮》、《嫦娥奔月》,現代戲《英雄小八路》和兒童劇《馬蘭花》,均屬木偶舞美的上乘之作。該類型木偶直到19世紀中葉才得到充分發展,但用鐵棒替代細繩來操縱的原始活動木偶仍殘留在西西里島等處。北京木偶戲團隊
五華提線木偶戲主要通過師徒教傳和培訓班性質的社會傳承以及家族傳承的方式代代相傳。山東節慶木偶戲
《大名府》傳統劇目,啞劇。取材于《水滸》,內容說梁山泊好漢扮成各種雜耍藝人混入“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編入“耍盤”、“舞獅”等絕技,系漳州市木偶劇團保留劇目,演出達萬場以上。1960年9月,由楊勝、陳南田主演,參加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獲一等表演獎、金質獎章。《雷萬春打虎》傳統劇目。內容說四川劍峰山下住一獵戶雷萬春,武藝超群。一日,書生鐘景琪上京赴考,誤投黑店,漏夜出逃,前遇猛虎攔路。雷萬春見義勇為,奮不顧身,打死老虎,搭救了鐘景琪和書童的性命。漳州市木偶劇團保留劇目,演出達萬場以上。該劇由楊勝、陳南田主演,參加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獲一等表演獎、金質獎章。山東節慶木偶戲
上海云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位于北沿公路2111號3幢148-37室(上海崇明森林旅游園區),擁有一支專業的技術團隊。在上海云芝文化傳播近多年發展歷史,公司旗下現有品牌上海云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公司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文化藝術交流與策劃,舞臺設計、搭建,圖文設計、制作,市場 營銷策劃,會務服務,展覽展示服務,禮儀服務,企業形象策劃,風景園林建設工程專項設計,建筑裝飾裝修建設工程設計與施工,服裝、工藝品(象牙及其制品除外)的銷售。市場為導向,重信譽,保質量,想客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全力以赴滿足客戶的一切需要。上海云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涵蓋民間藝人表演,舞臺表演策劃,皮影戲表演,開業舞獅表演,堅持“質量保證、良好服務、顧客滿意”的質量方針,贏得廣大客戶的支持和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