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國家的“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在中國大街小巷過得火爆熱烈時,當圣誕樹在中國商品店里晶瑩閃亮,圣誕老人的禮物成為中國兒童枕邊充滿神奇色彩的夢想時,我們國人是否還記得在我們自己的節日——春節里曾經有“舞龍舞獅”這么一個精彩紛呈閃亮奪目的特色文化?如果說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那么舞龍舞獅應當算作是經典的龍的文化之一。作為騰飛中的大中華,龍的精神無疑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們每個國人都應當將這種精神銘記在心,我們的龍文化更需要世代傳承、弘揚下去,**遺失。 舞龍經過不斷發展和改進,經常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崇明區舞龍舞獅社團
舞龍舞獅一直是中國的一項傳統文化,但是現在越來越少見了,很多時候看到的,只能是在電視的銀幕上出現的畫面,甚至在國外的唐人街上出現的都比國內頻繁,人們漸漸忘了這一項活動,在以前,每當節日的時候,到處都是舞龍舞獅來慶祝。甚至在以前,有很多人結婚的時候,都為能請到舞龍舞獅來表演,而覺得面子上有光,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在以前有著一些專門的人,就做著舞龍舞獅的工作,因為這一項傳統的工藝也養活了一大批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的很少有人在從事這一份職業浦東新區舞龍舞獅租賃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龍燈制造工藝細膩、精美。它用2米左右長的木板為底座,兩頭鑿圓孔,以棒槌穿孔一段一段接成長龍。長度可長可短,依據鄉民自發參加的段數而定,短的100余米,長的則達200余米。每段板座上用竹篾扎成龍的頭、龍身和龍尾的骨架,糊以彩紙,再飾以龍須、龍眼、龍角、龍珠,貼上龍鱗、龍鰭、繪貼花紋圖畫、剪紙等。每段龍身有4盞方形彩燈,彩燈上依據制造人的喜愛與風格,或剪紙、或彩繪,圖畫有花鳥蟲魚、吉禽祥獸、神話傳說、戲曲人物等,形象生動、色彩艷麗,舞龍舞獅歸納了許多民間美術工藝,交融了釋、儒、道三教文明及諸子百家思維。龍燈的制造沒有專業演員,龍的頭由村里的能人集體創作,龍身則各家各戶克己,集體傳承是其較大的特征
三皇五帝后,“夏”朝開國位君主——禹,與龍的傳說也很多。據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龍的協助。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皇帝被認為是龍的化身,穿的衣服稱“龍袍”,睡的床稱“龍床”,皇后懷胎的胎亦叫“龍胎”,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一種神圣而尊貴的靈物了。燈節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應是承繼殷周“祭天”舞龍的遺風。《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烤”。有人相信新年的“開燈”,就是“春祭”。所以,“舞龍”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后的事。舞龍舞獅在中國,原是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民間傳統文體活動。
龍乃中國四靈,(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是能行云布雨、消災除疫、祥瑞降福的神物。龍是吉祥的象征,是呼風喚雨的主宰,它的力量,就連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的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有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它展示了布依族的生產狀況、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崇明區舞龍舞獅藝人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崇明區舞龍舞獅社團
我國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和13節。品種以布龍為普遍,以竹蔑扎出龍珠、龍的頭、龍尾和若干節龍鼓(龍身)。龍珠、龍的頭和龍尾均糊上棉線或紗布,涂上顏色,再以布帛將龍的頭、龍身和龍尾連接起來,布面繪上鱗片。一般龍長9節,舞時一人舉一節,舉龍珠者在前,珠引龍舞,上下起伏,成“S”形滾動
崇明區舞龍舞獅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