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于科研、臨床等領域的步態規律特征。通過對運動時足底壓力的采集和分析,量化足的穩定性,評價足內翻、外翻的程度表現,找出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以及損傷隱患。通過壓阻式壓力傳感器,采集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時,壓阻傳感器受到壓力,進而使應變元件的電阻發生變化,從而使輸出電壓發生變化,反映為壓力數值變化。可細致研究患者行走、跑步、縱跳等動作的足著地時緩沖、全腳支撐、前足蹬伸、足趾離地等各個階段的時間特點、受力特點、壓力中心的移動特點,是精確研究步態表現的理想工具,可用于臨床醫學科研等領域的足壓規律特征適應癥:神經系統損害:腦外傷,腦血管意外采用無創檢測方式,對老人小孩皆適用,日常足部健康篩查無憂。3D足底壓力平衡
尤其中醫講究穴位,把穴位和經絡打通后對人的身體是有好處的。下面主要從足底保健的三大基本運作機制進行說明:經絡原理。這里包括了先天的腎經、后天的脾經和胃經,說明腳上的這些穴位和人體全身是有密切聯系的。“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疏通經絡氣血的治病機制。生物全息論原理。所謂全息就是部分包括了整體的全部信息,也就是說部分是整體的一個縮影,兩只腳并在一起,可以勾勒出一個盤腿坐的人形,對應有人體各個各處。然后從足的側面來看,大腳趾就好像是人的腦袋,往下看就是頸椎、胸椎、腰椎等,也是一個很形象的人體。反射區原理。足底按摩是一種非藥物療法,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足底有64個反射區,分別為不同的肝臟肺腑,能準確反映人體各處的健康狀況。對于常坐辦公室的“坐班一族”來說,長期坐的血管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暢高足弓足底壓力評估監測足底壓力預防潰瘍(全球3.4億糖尿病患者需求驅動)。
目測步態分析法是指不借用任何儀器,分析者通過直接注意某一關節或身體的某一節段來達到步態分析的目的的方法,多數是通過檢查表或簡要描述的方式完成,檢查者需要記錄步態周期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1.分析方法為了更好地識別步態是否異常及對異常原因進行分析,就必須先熟悉在一個步態周期內各個不同階段,不同時期髖、膝、踝、足關節的角度,參與的肌肉活動等情況,以下分別從矢狀面、額狀面、水平面進行分析。(1)矢狀面分析維持正常步態的條件是:髖關節屈曲至少要有30度,后伸達10度,膝關節能充分伸展,并能屈曲達60度,踝關節跖屈約20度,背伸至少有15度,為了維持這些關節活動范圍,在步態周期不同階段由不同的肌肉參與活動,若肌肉無力,將會出現不同的異常步態及相應代償情況。踝足、膝和髖關節的矢狀面分析結果分別見表4~6。
練習3:小腿跟腱的拉伸運動。手臂伸直使手掌推墻,軀干略前傾,一側腳向前邁步與后腳約一只腳長的距離,左右間距一腳長,雙腳腳尖朝前;屈雙腿膝關節往前移動,直到后方小腿跟腱處有拉伸感即可;保持60秒,重復3組。 練習4:直腿提踵運動。手扶凳子,身體直立單腳站立使前腳掌置于平臺上,另一側腿屈膝腳背置于站立腿小腿后方;站立腿小腿用力,腳跟上抬到合適高度,慢慢下降腳后跟輕觸碰地面;重復10~12次為一組,做3~5組。 練習5:屈腿提踵運動。一只手固定物體,身體俯身,單腳屈腿站立使前腳掌置于平臺上,另一側腿屈膝腳背置于站立腿小腿后方;站立腿小腿用力,腳跟上抬到合適高度,慢慢下降腳后跟輕觸碰地面;重復10~12次為一組,做3~5組。 練習6:單腿平衡墊訓練。身體直立單腿站立在平衡墊上,一側腿屈髖屈膝抬高,手臂外展;維持平衡墊左右均衡不歪斜,保持幾十秒,重復3~5組。品牌利用壓力數據開發個性化鞋款(如攀巖鞋前掌強化設計)。
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癥狀**典型癥狀為早晨醒后下床,腳落地時,腳后跟部疼痛**為明顯,但走動一會兒后疼痛會有所緩解。有時坐久了,在站起來走動時的前幾步也會隱隱作痛。足底筋膜炎疼痛主要發生在足跟靠內側處(此處為足底筋膜從腳后跟發出的起點),也可能會在足心處;痛感表現為搏動性、灼熱性疼痛。患者在充分活動后,例如行走或跑步后,腳后跟疼痛會減輕,但在長距離跑步后,疼痛可能再次出現。部分患者會在夜間出現痛感加重的情況。足底壓力測量有什么作用?自主研發足底壓力怎么樣
精度與舒適度平衡:柔性傳感器需進一步提升耐用性。3D足底壓力平衡
多數表現為擺動相足下垂、足內翻、直膝、艦關節外旋的劃圈步態,可以伴有足姆指背伸、足趾卷曲、膝過伸等。患肢單支撐相縮短,雙支撐相延長,步寬加大,步長、步幅縮短,步頻、步速降低。2疼痛步態:該步態系由各種原因引發關節承重能力下降,致使患肢承重能力降低,支撐相中期時間縮短健側步長縮短,雙支撐相延長,上身擺動幅度增大,一般偏向健側。3)帕金森病步態。相關患者主要表現為步履蹣跚、步幅和步長縮短、步速降低及軀體僵硬等.4外周神經損傷步杰,主要有:臀大肌無力步態、臀中肌無力步態、屆航肌無力步態.股四頭肌無力步3D足底壓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