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戰略立法保障與產業痛點
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其中法律保障和產業痛點尤為突出。借鑒德國《氣候保護法》與日本《綠色增長戰略》的成功經驗,我國在氫能發展的法律保障上尚顯薄弱。當前,氫能發展缺乏明確的法律位階和相關法規的支持,導致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此外,氫能應用場景的錯配問題也逐漸顯現,部分領域的技術未能得到合理應用,無法有效推動氫能的普及和市場化。
目前,綠氫的生產成本是傳統能源的2.3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大規模應用的進程。同時,加氫站的覆蓋率遠遠低于市場需求,只有需求量的15%。這使得氫能在交通、工業等關鍵領域的滲透速度較慢,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潛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策應重點引導電解槽的效率提升,目標是達到82%以上的效率水平,同時鼓勵工業領域逐步采用氫能替代傳統能源。
然而,在氫能產業鏈的儲運環節,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碳纖維材料的國產化率為37%,液氫閥門等關鍵部件依賴進口,極大地限制了產業的自主可控性和供應鏈的穩定性。為了打破這一瓶頸,亟需采取措施推動材料的國產化,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與此同時,構建一個覆蓋“制儲輸用”全鏈條的補貼機制,成為打破產業痛點的關鍵。通過對各環節的支持,能夠有效降低氫能成本,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在政策層面,試點鋼鐵、化工等行業的碳稅抵扣政策,也能為氫能的應用提供一定的激勵。此外,借助海上風電制氫項目降低綠電成本,不僅能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將進一步降低氫能的生產成本,推動其與傳統能源的競爭力接軌。
展望未來,氫能的應用前景依然廣闊。到2040年,氫能重卡的運輸成本預計將比柴油車低19%,這為氫能在交通領域的普及提供了重要動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支持,氫能產業將逐步走向成熟,為我國能源結構的轉型和低碳發展的實現做出積極貢獻。